头图来源:中国广州发布 二中兄摄
编者按:人离不开商业,商业在城市中呼吸生长。“广州侧写”抓住那些渗入生活方方面面的商业元素,例如符号、记忆、影像、味道等等,以期记录这座城市的微观历史。此为第1篇,城市与符号。
天河路商圈,面积超150万平米,中国首个“万亿商圈”。往东数里,珠江新城CBD,有中国最密集的300米以上摩天建筑群。
今日天河,这般斑驳,昔日良田桑树早不见踪影。从这面到那面,从这个路口到那个路口,广州商业形象不断翻番,百年历史一点点被拆开。
林立的招牌,交错的街道,始终是它的符号,不过是北移东迁了。
上下九、北京路,霓虹文字和视觉LOGO无处不在,广州的身份与美学气质自在其中;一德-长堤大马路,狭长单行的街道,老骑楼、老街坊、老茶楼……一窗一柱,都有时间锯挫、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繁华闹市署前路,东百大楼好似东山少爷,翩翩而来。墙体素净斑驳,镀金的招牌掉漆处裸露着白色。
北望环市东,广州第一家麦当劳、第一家奢侈品商场……今还在,而白云宾馆、63层广东国际大厦撑起的天际线,已被东边新中轴上的东塔、西塔所取代。
遗老和新贵,终是完成了使命交替。下一个百年,广州的商业又会往哪儿走?
民国初年·风起西关
百货原点,十八甫上的光商与真光
民国初年,广州西关十八甫商铺林立,“第二甫卖的是刀剪利器,第三甫集中售卖鲜花,第七甫多开报馆,上九甫的绒线铺排成一片,下九甫绸缎店一间接一间……”
这时期,十八甫是专门卖洋货的地方 图片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一甫一物,成行成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广州《七十二行商报》出现了一则广告:
“本公司开设在香港中环大马路,专办洋什货、家私、匹头、丝绸生意,惟伙伴众多,于银两交收等事,或有错误。……”
将平面上的沿街商铺,装进立体式的盒子大楼,香港光商用这则广告打开了广州百货业大门。这年稍晚,光商出现在了十八甫,成了广州首家百货公司,分柜销售,经营“环球货品”。
“男女线纱裤、各等毡毛被、绢遮、金银钟表、留声机、唱碟、香水、香碱夹、边巾、洋磁、灯式、罐头、伙食、酒水、汽水、吕宋烟、巴西烟、铜铁床家私什物、京都苏货、男女靴鞋。莫不式式具备,款款皆精……”
1926年,真光公司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图片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1910年,同在西关十八甫,同为香港公司,比光商更大的真光来了。
为打响知名度,真光在《震旦日报》等报刊上发起了对联互动活动,“广泛征集对联并予以重奖”,一些“只注街名,不注里居”的应征者在报纸上被二次通知。
报纸上,百货公司广告花样迭出,兴盛程度可见一斑。“1910年左右,广州西关一带已设立数家百货公司,商家之间的竞争颇为激烈。”
民国年间的广州西关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这背后,是人口与交通大集聚。此时西关,地处郊外,虽为旧城,却住着整个广州城近半人口。
据宣统二年(1910年)广东咨议局《编查录》记载,广东省垣警届区域人口517596人,其中老、新城(城墙内的城区,除鸡翼城之间的地区)14861人,占28.71%,河南区67586人,占13.06%,南关区68253人,占13.19%,西关区233144人,占45.04%。
航运、火车串起了西关对内对外的生意。1910-1911年,广州兴建了三座火车站——石围塘站、黄沙车站及大沙头火车站,均选址于珠江旁。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位于西关的黄沙车站,建于1901年,附近有码头、十三行。建站后,外国进口货物借由水路运至黄沙站,再跟着火车“哐当哐当”运往全国各地。
广州石围塘火车站旧址图片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石围塘站,与黄沙车站隔江对望,1903年建成通车后,一度成为广佛往来的门户站,每日最高客运量达到8万人。
人流、货流交杂着铁轨声、轮船声,广州近代百货业的原点在十八甫逐步扩大,一圈一圈,来到了长堤大马路与沿江路。
30年代·长堤新声
先施大新,“一站”搞掂吃喝玩乐购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三行彻底毁于大火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修筑长堤。
他设想“修成之堤,一律坚筑马路,以便行车,沿堤多种树木,以荫行人。马路以内,通铺廊,以便商民交易;铺廊以内,广修行栈,鳞列栉比。”
在学者冯江看来,长堤是个堤、路、街的综合建设计划。遗憾的是,原计划1800丈有余的长堤,在张之洞离任时,仅修了天字码头的120丈。此后,修葺工事多有波折,直到1914年才断续建造完。
民国时期广州珠江西堤景象 图片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这一年,距十八甫约2公里处,长堤大马路318号,先施粤行出现了。老板,澳洲华侨马应彪。在这之前,先施已在香港营业四年有余。
在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顾问陈醒吾记忆中,香港先施挂在门前四根大柱上的slogan是,“香港大市场,环球货品庄,始创不二价,诚信名远扬。”
从港到粤,先施粤行做的生意与香港先施几无二致。装潢豪华,橱窗精美,商品按用途分柜陈列,卖着中高档洋货。连美妆大牌“密斯佛佗”首入中国,亦中意此地。
百年前的先施百货公司 图片来源/广州越秀发布
隔壁东亚大酒店,附属先施,是广州首家装电梯的酒店,附设酒吧、美容院、中西餐厅等。酒店5楼,可直通先施商场6楼的“天台娱乐场”。
天台上,礼堂式建筑依次排开,大戏院、交谊舞厅肩并肩;三层楼中楼,是娱乐场,旋转木马、莲花杯……
很快,先施粤行成了广州富人阶层的打卡圣地。但它却不是那个年代,长堤大马路上的唯一选择。1922年,蔡兴、蔡昌兄弟集资40万港元,在离先施700米处,建起了彼时“中国第一高楼”——西堤大新(城外大新)。
上世纪30年代的广州西堤大新公司 图片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12层高的西堤大新,“以经营环球百货为号召,实际以经销国货为大宗。它讲究良好的服务,信誉颇高……是华南最宏伟、最华丽的百货公司之一”。与先施一样,大新的天台也设有游乐场,融娱乐与购物一体。
但对多数普通人来说,“逛公司”(不少老广州习惯将上商场称为“逛公司”)有些可望不可即。
广州近代制造业发展,故而催生了大批都市中间层、工人阶级上层等新消费群。据统计,1933年广州近代企业的工人数为20.9万人,到1935年增加到了26.9万人,约占全市社会就业总人数的28.4%。
为了尽可能覆盖足够多客源,先施粤行、大新们主动调整了商品组合。以先施为例,原本清一色中高档货架上,间或夹杂着廉价商品,本土产品盛行。
利工民的鹿牌线衫 图片来源/广东省老字号协会
先施货架上的本土产品分两类:自营商品,先施汽水、香皂、牙膏等;“国货”,利工民的鹿牌线衫、周艺兴单车牌线衫、周中亚灯胆牌线衫、冯强胶鞋等。
以先施、大新为代表,30年代的广州百货业高潮迭起,全市有商店767家,从业人员达4619人。摆脱旧城困境,长堤成为了广州新商业中心,与上下九-第十甫、双门底-惠爱大街(今北京路)三足鼎立。
建国开放·北京路上
新大新不新,老百货不老
广州沦陷前夕,1938年西堤大新遭火灾,付之一炬。1952年原址原框架复建,两年后竣工,改名南方大厦。
直至改革开放前,南方大厦都是广州最大零售商业中心。1983年销售总额达2.7亿元,居全国12大百货商店之首。该店的货源点有1000多家,经营商品达29500种。
80年代,在广州“四乡”农民观念中,结婚不到南方大厦买过被面、缝纫机和自行车,就是不体面。
南方大厦 图片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没去过南方大厦,便不算到过广州”,是那个年代南方大厦高光时刻的写照。
3公里外,北京路上,南方大厦曾经的兄弟——惠爱大新(建于1914年,与西堤大新同属蔡家兄弟名下)建国后收归国有。1951年6月,去成了广州市百货公司第五门市部,是广州首家国营百货零售企业。
80年代初期的中山五路百货商店 图片来源/广州越秀发布
到了80年代末,该门店清拆5层楼,原址新建一座16层百货大楼,是当时中国最高百货商厦。命名为“新大新”,纪念大新公司。
开张第一年(1990年),新大新商品销售额超1亿元。到了1995年,这个数字已增至11亿元,创下当年全国百货公司每平米销售额最高纪录。
沿着北京路主干道,新大新南望,是北京路广百。50年代,这里屹立的百货公司叫“美华”。
据九旬老人郑垣回忆,美华开业(临近解放)时,他在北京路卖布。“当时是两层营业,地方不大,设施豪华,那时候广州时常停电,但是美华自备发电机,每遇停电仍能灯火辉煌。”
而后60、70年代,美华迁过店址,改过名“东方红百货商店”“市针纺百货展销商店”。1985年恢复美华原名,归入西湖商场,最后并入广百。
物资匮乏的国营年代,大新与美华,加上下九路上的永安(1947年成立,店址最先在十八甫,上世纪50年代末迁至下九路)、先施,活成了广州“新四大百货”。
无一例外,它们都是中国“粮票”故事的参与者。粮票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55年。之后,统购统销扩大到棉布、食品等日常生活用品。
油票、肉票、糖票、肥皂票、火柴票、电灯泡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等应运而生。这些票证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
代用券买的缝纫机 图片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随着市场供货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1984年,广东从深圳开始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大件消费品的需求爆发。
冰箱、电视、洗衣机,代替六七十年代的“三转一响”(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成了新“结婚三大件”。
1982年第二期《广州杂志》刊登的《广州市居民消费状况调查》显示,1981年,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视机68台、电风扇142台,收音机89台,奢侈品电冰箱则是1.5台。
“五羊”是当时广州国民品牌,身份象征,有“五羊牌”电扇、“五羊牌”洗衣机、“五羊牌”自行车……
1989年广州第三届五羊自行车公路大奖赛在广从公路举行。图片来源/广州文化网
可在80年代,这些大物件并非唾手可得。毕竟,1981年广州人均收入只有50多元,去除通货膨胀的因素,比1964年的人均收入多了10元。(1982年广州市区200多户职工生活消费摸底情况)
“那时广州有个叫利群的地方,专卖二手货,去那买配件组装一辆自行车,几十块就行,比新的便宜一半……”想起自己拥有第一辆自行车时的场景,在陶街住了半辈子的阿叔说。
东山百货大楼 图片来源/广州越秀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建国前,80年代广州百货公司不再单枪匹马、各自为营,而是“集团化”运作。新大新、东山百货、华夏百货(1984年,先施公司旧址改建为15层)等均属广州市百货公司子公司。
到了1988年,广州市百货公司年销售达到了7.4亿元,为公司成立初期(1949年)的267倍,一年创造税利4200万元。这40年间,公司总销售总达106.8亿元。
千禧之年·东拓天河
商业新贵,得天河路者得广州
旋即而来的90年代,老百货、北京路脚步慢了下来。
1996年,特别的一年。天河城开业,成为国内第一家购物中心。这之前,周边除了体育中心外,荒地一片,全无林立高楼之繁华。站在楼顶,可远眺华师。
1997年天河体育中心 图片来源/广州天河发布
据天河城的创始人之一、原广东天贸集团首任董事长刘春亭回忆:“当时,这个天河城怎么搞,没有人心里有底,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MALL这样的商业形态,天河城是第一家。”
90年代末的天河城,广州“首店收割机”。第一家开在购物中心的“卖菜”超市——吉之岛(后更名永旺)、第一家购物中心自助餐厅——怡景西餐厅,第一家购物中心娱乐城——天梦宫娱乐城……
“打的士说去天河城,司机不识路没反应,说去吉之岛,马上开车。”天河城集团项目管理部霍穗民此前对媒体描述称,那时的天河城东门停满吉之岛顾客的摩托车。
1996年8月18日,天河城开业。图片来源/天河城集团
以天河城为起点,中天购物广场、时代广场、正佳广场、万菱汇、维多利广场(VT101)、太古汇、天环……进入千禧年,购物中心浪潮席卷广州。
香港回归前两个月,TVB播出了《香港人在广州》。画面中的中信大厦、天河城与现在相比,只差一个滤镜距离。
1997年的天河体育中心 图片来源/广州天河发布
接着,“最广州”的天河路商圈出现了。西起天河立交,东至岗顶,全长约2.8公里,商圈商业零售总面积近120万平方米。
截至2018年4月,该商圈范围内有23家大型购物中心,12家国际五星级酒店,1万多个商家品牌,其中有300多个国际品牌。
商圈商品销售总额,从2011年的5400亿元提升至2018年的12106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广州商业新贵出没,“得天河者得广州”。
天河路商圈标志物 图片来源/广州天河发布
天河城出现,带来的不只是购物中心这一时代尤物,还悄悄改变了周遭其他商业形态。一街之隔,广州购书中心为应对生存危机,做起了“二房东”。书店,更像个商场。
“切一块给这个,切一块给那个。比如音像区,就切了一半位置给肯德基和卖钢琴的。”1998年,刘霞从北京路新华书店被调入广州购书中心。
广州购书中心 图片来源/广州天河发布
2014年,开业20年的广州购书中心,首次进行大规模升级转型,冀望以全新姿态为新华系书店“带路”。
广州购书中心在变,天河路也在变。2016年,“双鲤鱼型”天环开业,天河路上的最后一块空白被补上。“逛天河”,成为广州商业新名片,像极了百年前“逛公司”。
商业旺了,人也多了。1985年,天河建区时,仅有沙河街、五山街、员村街、车陂街以及沙河区(镇)(含同和乡、京溪乡)、东圃区(镇)。当时面积102.5平方公里,人口20.04万。
截至2018年末,天河区下辖街道已增至21个,常住人口174.66万人,超过了广州老城三子(荔湾97万人,越秀117.89万人,海珠169.36万人)。
数据来源:广州市统计局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人流混杂,商业却错落有致,靠的是交通。1993年,中信广场旁,新广州东站(前身为1940年建的“天河站”)开工建设,三年后投入运营;1999年,广州地铁“一号线”通车,横贯中山路,天河路上停靠“体育西路”“体育中心”。
“体育西”人称“地狱西”,广州地铁最繁忙车站。按照《2017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统计报告》,元旦前后广州体育西路创下了84.4万最高客运量,超过上海人民广场站。
天河路光鲜亮丽,老百货日渐式微。1998年,成为了中国百货业历史上的倒闭年。90年代中南方大厦经营亏损,1995年至2004年间亏了4.5亿元,员工从原来2700多人分流至280多人。
此间,广百集团筹措了近8000万元解决员工安置以及偿还银行债务等问题,随后南方大厦被改建成南方数码城。
南方大厦国际数码城图片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而连续经营了五十多年的永安公司在2003年结业,最后一家保留原宝号的老店都没有了,多少有些失落。北京路上新大新,鼎盛光环亦不如前,成了三三两两打卡地。
虽说后来者珠江新城,实力不凡,却也只在楼高这件事上略胜一筹,天河路商圈依旧是广州商业最靓的仔。可摆在那里的高房价,让多数人只能选择“office在珠城,逛在天河,住在城外”。
“城外”包括白云、番禺、黄埔及南沙,甚至更远的花都、从化。扎根的人潮,集成商业磁场。于是乎,这些更宽广的地域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MALL,串起商圈,番禺万博、白云新城、南沙万达……
?番禺万博商圈 图片来源/广州番禺发布
“后起之秀”们,用商业新符号撑起了新广州人的一片天。回看前辈们走过的命运轨迹,留下的一个个印记,心有喟叹。
百年,广州自西向东,南通北拓;百年,老百货老了,新商业迭出。百年,照着一座城市的轨迹,刻着一代人的命运。
一切,生于人潮,又终将被人潮流动所改变。
参考资料:
[1] .东西南北十八甫,广州有段古,信息时报
[2].1910年《国事报》
[3].20世纪初广州百货业广告中构建的购物想象,蒋建国
[4].广州变形记:从晚清省城到民国第一座现代城市,冯江
[5].20世纪前期广州城市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周兴樑
[6].新大新不新 老百货不老,广州日报
[7].想当年三转一响凭票供应 看今朝买遍全球轻松刷屏,羊城晚报
[8].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州人均月入约50元,广州日报
[9].20世纪20—30年代广州城市近代化探究,程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