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动力讯】拼多多并没有开启新的直营社交电商项目。还在准备投入的团长们可能要注意了。
此前,一个自诩拼多多直营社交电商的新项目在微信群被热炒。但没过多久,其“延迟上线”的通知接踵而至——原定8月1日启动的项目,因为会员夸大宣传,被延期至9月上线。而通知的落款,赫然写着“拼多多官方”5个字。
▲ 图片来自社群
但经过亿邦动力多方求证、调查以及与接近拼多多的人士核实,发现所谓的“拼多多社交电商新项目”,不过是微商团队自导自演的骗局。与此同时,项目幕后的推手也浮出水面。
完全没关系,为什么冒充拼多多?
亿邦动力注意到,微商团队大规模的宣传,是该项目被迅速曝光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从7月份开始,大量“拼多多再造社交电商新项目”的消息便开始充斥着贴吧、论坛以及自媒体。用户可在消息内通过微信添加团长,成功后会被对方拉入“新项目内测群”。
▲ 图片来自网络
入群后,微商们便对准会员展开了密集的”金钱攻势”。根据群内的宣传,拼多多将开放自身C2M的供应链,而会员可通过销售拼多多产品赚取佣金,同时亦可借助邀请新会员注册获取拉新补贴。社群流传出来的奖励制度显示,补贴包括拉新补贴以及销售补贴,其中拉新补贴的最高额度为100元/人,销售补贴最高为1000元。团长则以此为噱头,吸引新人大批入群。
有团长对亿邦动力表示,“这只是暂行的制度,最后实行会有变动”。
▲ 图片来自社群
但与此同时,项目的重重疑点也暴露了出来。
首先,是团长对业务模式的不清晰。在与团长的沟通中,几乎无人能说得清项目的盈利模式、注册时间以及销售对象,只是一味强调“多拉人,多注册。”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拉新进来。人一进来,你就有补贴拿,关于销售的,你一点不用管。”多名团长如此对亿邦动力表示。除此之外,对方一直强调的便是,这是拼多多的项目,肯定能发财。
其次,始终未见任何拼多多的官方宣传、员工发言。即便团长们宣传喊着是拼多多项目,但消息始终来自其他团长。值得一提的是,7月31日流传出来的“拼多多新社交电商延迟上线”通知,也是从其他社群间接传出,且尾部落款也未有拼多多官方的盖章。
亿邦动力询问多名团长后发现,不少项目信息均来自一个名叫“精品家族”的社群运营团队。根据官方宣传,精品家族成立于2015年,主要负责微商项目的操盘。亿邦动力注意到,在其宣传中,拼多多将在新项目发放亿元补贴。
随后,亿邦动力接触到了一名”精品家族”的负责人。这名负责人告诉亿邦动力,自己是拼多多的直营机构,因为自身有团队,所以被拼多多官方优先对接。但是当亿邦动力要求该负责人展示与拼多多的合作或关系证明时,却遭到了拒绝。“没有什么可以证明,就凭我比你们任何人都更早时间拿到首码(首个邀请码)。”
当亿邦动力进一步询问该负责人是否有营业执照时,对方回应自己只是团队,没有公司。而从始至终,该负责人始终未能展示任何与拼多多存在合作关系的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工商局还是天眼查,均没有查到“精品家族”的相关登记信息。唯一能查询到的关于“精品家族”的记录,就是百度贴吧上,其负责过淘小铺相关业务的贴吧信息。
▲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除此之外,更有业内人士直指该项目与拼多多的快团团业务重合,“快团团就可以一件代发,拼多多怎么可能还做这个新项目?一看就是假的,是割韭菜的项目。”
亿邦动力就项目直接联系了拼多多官方,对方未对此事做出直接回应。但有接近拼多多内部的人士告诉亿邦动力,这个“拼多多”新项目为微商虚假宣传,并非拼多多官方,也没有合作关系。
也就是说,微商炒作的“拼多多项目”,不过是冒名顶替的“拼夕夕”。
紧急叫停,为什么还要继续?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因为团长夸大宣传导致项目被紧急延期一个月,可社群内团长依旧在拼命拉新,同时频率亦明显加快,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
“项目肯定没问题的,是拼多多官方的,现在就抓紧拉新,等着钱来就好了。“面对延期上线的整治,团长们似乎根本不受影响。
▲ 图片来自社群截图
然而对于微商冒名顶替拼多多的行为,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股权高级合伙人黄伟表示,该团队已经存在诸多违法行为。
在商业模式上,黄伟律师表示,根据图片上的奖金制度,从目前的监管环境尺度看有涉嫌传销的嫌疑。原因有两点:
1、从层级上来说有分三级,每个级别的晋升跟拉人头有关,涉嫌违反禁传条例第七条第一项;
2、层级上的返利和团队计酬机制,也涉嫌违反禁传条例第七条第一项。
而在《禁止传销条例》中,对传销行为的相关定义为:
(一)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其他经济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
(二)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
此外,黄伟律师对亿邦动力表示,“如果项目不是拼多多授权下的宣传,则属于涉嫌虚假宣传。同时,因为虚假宣传骗取了很多代理商的加入,并且骗取了一定金额的费用,涉嫌组织领导传销罪或诈骗罪。”
明知骗局,为什么依然被骗?
虽然常理上可以判断出这个打着“拼多多”旗号的社交项目存在诸多疑点,但在不少社群里,团长依然在卖力的宣传。“智商税”似乎轻而易举就可以收。这又是为什么?
亿邦动力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类似项目能够“疯传”的核心原因还是过度倚借微商操盘团队。如果整个项目都是起盘团队直接开发,那失控则在所难免。
“微商是唯一无关年龄、学历、男女的职业。”这是自2012年微商兴起开始,就在行业中流传的一句“励志鸡汤”。早期有报告显示,微商的从业人员在年龄、性别和学历上都有明显特征。年龄方面,有一半以上从业人员年龄在26到30岁之间,18岁以下的也有一成左右。男女占比方面呈三七开分布,女性居多。而学历方面,大部分人是高职或专科,共占比超过60%,大学本科大概占比20%。
如今,当社交电商平台为传统微商群体搭建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他们甚至不再需要囤货,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成为其中之一。在宣传策略上,“新微商”则被彻底描述为一个只要有闲,就可以零门槛加入的事儿。
尽管微商也是整个社交生态的重要组成,不过部分社交电商企业对此还是会非常避讳。“一旦和微商团队沾边,社交电商则在‘污名化’的边缘游走。”一位不愿具名的社交电商负责人透露,虽然早期社交电商大多通过微商起盘,但部分微商过度逐利的特征、从业者整体缺乏正规商业训练,以及层级、代理制度等乱象,还是会让商业模式走偏,给前途本来就不明朗的社交电商又蒙上一层阴影。
“宝妈会做微商或者社交电商,就是因为时间充裕,又不辛苦。这个场景同样适用于疫情过后的待业人士,相比于辛辛苦苦去做送餐员,做微商自然成了最优Plan B。”一位刚刚从餐饮行业转向社交电商的人士笑称,身为一个外行,没有货源也没有用户,跟着团长是他成为微商最快的办法,“哪有什么辨别能力”。
“现在所谓的社交电商团队,都是最早的那批微商,他们其实没必要考究某个新项目是不是真的,因为只是多兼顾一个平台,多赚一份钱而已。”一位社交电商从业者表示,从业者只会跟着宣传走,而不会追求真实性,发现不靠谱停下来及时止损就好了。
“微信社群的环境非常私密,就跟这种私密性可以有效避免扰乱品牌的市场价格一个道理。微信社群早已成为一个‘信息黑洞’,里面的运营操作也很难被大平台发现。”一位电商平台运营人员表示,很多微商打着品牌总代的旗号也无法辨别真伪,社群里宣传大平台的新项目也一样。
从某种程度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如拼多多这样的大型电商平台也难以及时发现被仿冒了,甚至不愿亲自公开澄清。
只是团长们,真的要清醒,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