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购物宝典 >

阿里巴巴秘籍:没有结果的管理 什么都不是

2018年11月22日下午,马云在第三届阿里巴巴校友会上说:

“未来,中国的500家好公司中,有200个CEO来自于阿里巴巴!”

场下,800多名校友们掌声纷纷。

校友,是阿里巴巴对所有离职员工的称呼;校友会,素有“阿里巴巴外援部队”之称。

粗略计算,21年来,从阿里巴巴走出的校友,已超过10万人,散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诸如有赞创始人兼CEO白鸦;去哪儿网总裁、旅悦集团CEO张强;同程旅游董事长吴志祥;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蘑菇街创始人兼CEO陈琪等等......

马云曾坦言:

“就算校友们去到了腾讯、百度、京东,阿里巴巴也不会生气,只希望他们把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感也一同带过去。”

如今,10余万校友用另一种形式继续支持着阿里巴巴的发展,也相互扶持。

阿里巴巴的强大凝聚力,令当下绝大多数公司欣羡不已。

很多CEO和管理者怎么都想不明白:

阿里巴巴到底是怎样管出这么多能人良将的?

没有这条底线,成不了合格管理者

能不能管出能人,先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合格的管理者。只有合格的管理者才能管出合格的管理者,也只有合格的管理者才有希望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什么样?

守得住底线,撑得起上限。

这条底线不是道德底线,而是管理者的底线。

“管理,是一种思维方式。”张山领在阿里巴巴耳濡目染了11年,也是阿里校友会的创办人,他这样定义管理。

如果管理是思维方式,那么说白了,管理者的底线,就是指管理者必须具备管理者思维。

没有管理者思维的人,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具备管理者思维的人,也仅仅是拥有了成为合格管理者的可能性。随着其管理思维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不断加强,才有希望做到合格或优秀。

——绝大多数身在其位的管理者,实际上都是不合格的。

而管理者的底线,又决定了他的管理上限,也就是他的管理成就。

1.合格管理者的正确思维方式:Why——What——Who

什么是管理者底线的最基本要求?或者这样说,什么是最基本的管理者思维?

张山领认为,管理者思维,明显区别于专家思维。

一般来说,管理者都是从业务专家中筛选提拔出来的。从出类拔萃的业务专家,到一名基本合格的管理者,这中间是一场身份的转换。

管理者自上任第一天开始,就必须让自己的思考、工作方式由专家思维转变成管理者思维。

专家在要做一件事的时候,通常的思考顺序是What——Why——How,即:

先问“要干什么事”,再问“我为什么要干这件事”,最后问“我怎么干成这件事”。

但管理者不是这样的。

专家能把自己“一亩三分地”里的活儿干好就算很优秀了,但是管理者要眺望远方。

管理者必须学会的技能是“做减法”,有些事能不干就不要干,否则事情越积越多,却对公司最终的产出和绩效没有帮助。

所以,管理者最先思考的是Why——“我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不干行不行?”

第二步,思考What——“我和我的员工们到底要干一件什么样的事?”

考虑清楚前两步之后,第三步,则是管理者与专家最大的区别所在,专家这时会思考How,而管理者是要想清楚Who——“谁能干好这件事?”

马云的优势就在这里。

阿里巴巴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不会去想“哎?我自己要怎么干成这件事?”马云的思维方式是——“谁能把这件事干好?”

“一个创业者、一个老板,有没有在用人这件事上转变思维,决定了他的公司能不能做大。”

在张山领看来,检验一个人具不具备管理者思维的标准,就是看他懂不懂得用人,有没有“断事用人”甚至是“用人断事”的意识。

“唐僧,是一名好的管理者。”在阿里巴巴,很多人认同这个看法,阿里巴巴曾经还设有“唐僧奖”。

唐僧的目的就是普度众生,拯救六道生灵脱离苦海,往生极乐,所以他一定要去西天大雷音寺参拜佛祖,取得大乘佛法真经。

那么:

取经这件事,为什么要干?因为只有取了真经才能普度众生。唐僧你不干这事行不行?不行。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唐僧说:“从大唐到天竺,走过十万八千里,受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灵山大雷音寺,就能取到真经。对了,我当年答应唐王,三年之内就回国。”任务情况、目标、实现方式、截止时间全都清晰。

最后,谁来干?

唐僧性格带点懦弱,而且肉眼凡胎,不能腾云驾雾,只能骑一匹白马,但他自幼入佛门,对佛教中的知识、戒律和宗旨最为清楚,取经之心也最为坚定;他受过观音菩萨点化,还有菩萨亲赠的袈裟、锡杖、钵盂三宝,是取经人的防伪标志。所以,唐僧负责团队文化、战略和管理,是团队唯一的领导者。

大徒弟孙悟空神通广大,爱好锄强扶弱,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一切妖魔鬼怪,一根金箍棒能搅得天翻地覆,在天界的人脉也广,虽然有时候喜欢顶撞师父,但想要闯过九九八十一难,就不能不依赖他。

二徒弟猪八戒不太守戒律,法力不如大师兄,但也有点本领,性格憨厚,还会哄师父开心,是孙悟空不可或缺的得力帮手;三徒弟沙悟净能力平庸,但最忠诚,不张扬也不消极,绝不会脱离队伍,重情重义,是唐僧最信任的人;白龙马则默默奉献,不邀功、不请赏,只吃草饮水,而且普通的马走不到西天,只有这匹龙马能坚持到底,大大降低了更换马匹的成本。

唐僧若是每天烦恼如何闯过九九八十一难,那是没用的。有了三个徒弟和一匹龙马,大家齐心合力,尽显其能,当然能闯过所有坎坷。

这就是用人,优秀的管理者的做法是:从不抱怨,把看上去不怎么样的人给用好。

2.合格的管理者,懂得心态与角色的双重转变

管理者,要像唐僧,有用人的意识、胸怀和能力。

如果一路上每只妖怪唐僧都要自己亲自来打,那他们根本不可能走到西天,唐僧也早就被妖怪吃了。

用人的核心是——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以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公。

谁都有缺点,谁也都有优点,管理者如果一看到下属的缺点和工作疏漏,就武断地否定了下属,那么这样的管理者也一定无法利用好下属的优点。

另外,谁都能吃苦奋斗,但谁也都有欲望,想要升职加薪,这是作为人再合理不过的欲望。管理者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自己一样高尚,让所有人都跟自己一样甘愿为了客户和公司战略无私奉献,不求任何回报,而是应该充分满足下属的合理欲望,用众人的“私心”,成就自己的“大公无私之心”。

总的来说,不论你现在是不是一位管理者,不论你是基层、中层还是高层的管理者,只要你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想升级企业的管理能力,就必须先改掉自己过去的思维方式,换上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再出征。

“在企业里经常会有一类现象,很多管理者都是从业务专家中被选拔出来的,业务做得很好,但他当了管理者以后,还是习惯自己亲自干很多事情,因为他觉得这样更快、更好、更容易。”

在张山领看来,这些新上任的管理者们,在角色和心态上还没有转换正确,所以带来了很多管理问题。“比如他带了10个人的销售团队,业绩还没他以前一个人做的时候产能高。”

“管理者应该有一个心态的转变;其次要成为一个赋能的角色,把自己或者其他专家的工作方法论,变成大家的工作方法论。”张山领给出了改善方法。

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别让自己跌落管理者底线,接下来再学习如何培养管理人才。

卓越管理者,是靠学出来的

人是会成长的,管理者也会成长。

曾经在岗位上表现不好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获得管理者思维,成为合格的乃至卓越的管理者。

在阿里巴巴,人们普遍相信,管理者的知识、思维和能力的提升,是完全可以靠学习实现的。因为,马云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1.管理,是一种企业风险意识的觉醒

“风来了,猪都能飞上天,但是风过去了,摔死的也是猪,除非猪长出翅膀!”

马云常常这样对大家说。

马云认为,管理者是可以在公司的培养下,通过学习来提升管理思维与能力的。

公司对管理者的培养,就是一种能让猪长出翅膀的魔法。

有多少管理者,是系统学习了管理知识后才坐上管理位置的?

至少马云不是。

又有多少管理者,在带领团队之后仍不忘记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马云是这样做的。

1999年到2000年,阿里巴巴迅速被资本催熟,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快速发展到几十号人。但在虚假繁荣之下,是阿里巴巴内部管理人才的极度匮乏、组织能力的极度低下等一系列管理问题。

2000年互联网危机爆发后,整个行业都遭受打击。果然,大环境不好,阿里巴巴的业务又没有明显增长,士气消磨将尽,公司第一次出现管理危机。

当时,尽管马云极富个人魅力,但他并不擅长管理,十八罗汉的其余人也大都是马云的朋友和同事,管理能力也不比他高明多少。直到2001年1月,关明生正式加入阿里巴巴以后,这番颓败的局面才得以扭转。

在关明生的指引下,马云开始重视组织体系的搭建,以及对管理者的培养。2001年4月,阿里巴巴正式启动面向公司管理者的系统化培训;2002年,公司从亏损状态改善为收支平衡;2003年,实现了3亿多元的营收,增速日益加快。

为什么会这样?

“组织发展和业务增长的前提,是企业先在管理上做好充足准备。”张山领说。

关明生帮助马云开阔了眼界,马云逐渐领会到什么是管理者的思维与格局,积极进行组织体系的搭建,对各层管理者的能力培训,同时也积极向管理名师们学习。

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管理者、CEO。曾经在一次内部的高管会上,马云对大家说:

“一开始我也不懂管理,但是不断学习、实践,慢慢地也就像个CEO了。”

2010年5月,马云在阿里巴巴人才盘点大会上,再次发现了公司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但马云在此前两三年就已经嗅到时代变化的味道。2003年到2010年,阿里巴巴的营业额连年翻番,业务增势迅猛,但马云清醒而敏锐地意识到:

只有把管理的基础打牢,等到机会来临、行业爆发的时候,才有希望赶上去;如果没有管理能力的基础,就无法对这场变化做出足够出色的反应与适应。

“企业迅猛增长的前提,是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跟上。” 这已不是张山领一人的观点,而是阿里巴巴所有管理者们的共识。

“猪”必须长出翅膀,才不至于在风大的时候摔死。

阿里巴巴有一套内在的管理逻辑:根据行业大周期变化,组织能力的提升要跟业务的发展匹配上。

因此,阿里巴巴在2000年出现管理危机,2001年开始实施系统化的管理培训,2010年又根据十年来的管理变革学习经验,总结出了“管理三板斧”的思想。

其思想体系成熟之后,便立即作为课程,供管理者们学习锻炼。

三板斧的出现,不仅是阿里巴巴为了再次弥补好管理上的漏洞,也是为了迎接大时代之下的又一个新的商业机会。

2.学习,是企业人才机制的开始

管理者为什么要通过公司的培训和自身的学习,才能提高管理能力呢?

因为管理者的成长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全靠自己的经验总结,进步太慢。

不论是在阿里巴巴工作时,还是现在创业后,张山领都对此深表认同。

“不是每天上一堂课,就能马上培养出一个合格管理者,那样组织发展就太容易、太简单了。”

张山领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加以总结:

“培养一个管理者,甚至需要2~3年时间,所以培训这件事企业一定要提前干。”

当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的管理能力很有可能就会跟不上,因此企业的管理能力必须随时准备迭代,此外,还要格外注意:

当管理者预测到企业接下来的业务将会高速增长时,在增长之前,就一定要提早进行管理升级,升级过程中,管理者的培养或者说迭代就非常重要。

创业后,张山领的公司服务过100多家企业,其中还不乏优秀的企业,但他发现:

大多数企业都是碰到了管理问题之后,才来寻求管理升级的方法;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敏锐地觉察到问题,事先升级。

等到问题来了才想起升级,就已经晚了。

阿里巴巴如今能够做大做强,不仅是因为跟上了时代的节奏,根本原因是它在组织管理上做足了准备。机会一旦出现,几万人就能同时扑上,队伍阵型整齐,且作战能力极强。

为了拥有更多出色的各级管理者,阿里巴巴深知企业内部干部培训的重要性。内部培训,也就是育人。

同时,阿里巴巴也会适当地强制管理者们学习管理知识,包括技能和思维。培训通常是以课程、研讨、实战训练的形式进行。

阿里巴巴的所有基层管理者,都必须学习三门最基础的课程。三门课都是阿里巴巴自研的课程:

第一门是部门课,叫《管理者的职责与角色》;第二门课叫《沟通与辅导》,讲管理者如何跟员工更好地沟通;第三门课叫《绩效管理》,是讲在阿里巴巴的绩效体系下,管理者如何操作绩效评价考核等具体工作。

这就是“阿里巴巴管理者的必修课”。上完这三门课,为了检验学习效果,会让他们继续学习“阿里巴巴三板斧”等进阶课程。

但在2001年的时候,除了关明生、蔡崇信等少数人有过国际大企业的管理工作经验外,马云、彭蕾等人对管理都是一窍不通;

加上早期从外部引进了不少的课程,但时间长了就发现,外部的课不能很好地贴近阿里巴巴的实际业务和文化需要,于是公司对课程进行了巧妙的设置:

基层管理者上课时,近八成都是内部授课,即中层管理者为基层管理者讲课,另外二成为外部有经验的老师来讲课;中层管理者上课时,差不多是各占一半,一半由高层管理者授课,一半由外部授课;而对高层管理者来说,有七成到八成的课程是外部授课,二成到三成是马云团队授课,现在则是逍遥子张勇团队授课。

这种课程设计,最大的优势就是:既能保证阿里巴巴管理层的文化统一性,又能够学到很多来自外部的技能、知识和思想。

总结来说,管理者要从书本中、课程中学习,企业也要有培养人才的意识,建立培养人才的制度。

3.育人,是企业做强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阿里巴巴如此重视对管理者的培养?

“马云过去当过老师,而老师的特点就是教书育人。”张山领一语点破。

纵观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等,国外的通用、宝洁、IBM等,都把育人,尤其是对管理者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

为什么育人的作用这么大?究其原因,唯有一个,张山领拿关明生的一句话做了解释: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企业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意味着有因有果,有怎样的因,就有怎样的果。

关明生说:

“凡人都在追求一个结果,但他不知道结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东西,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因的上面,结果自然呈现。”

在组织中,如果想拿到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结果,就不要总把目光盯在这个结果和各项指标上。

所有的成功都有原因,所有的浩荡都有源头。在育人的“因”上面付出更多心思,管理者的身边自然会良将如潮。

世间万事皆有规律,管理亦然

通常来讲,大多数企业家能让企业活下来,至少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商业洞察力是很强的,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管理的规律。

如果企业家对规律的了解比较薄弱,那么企业就很难做大、做强、做久,也不可能依靠管理培养出多少领军人才。

张山领对此深信不疑。在他看来,企业的管理和做化学、物理、数学的研究一样,任何一个领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1.组织的生命成长有规律

“每一家企业都逃不开组织发展的规律,到了某个阶段就一定会遇到相应的问题,有人把它叫做坑,我把它叫做规律。”

然而张山领又说:

“这个道理没什么新颖的,到了什么阶段,就做什么样的管理动作而已。”

2.管理的方法有规律

实际上,马云重视育人,这并非特例,尽管他是一位曾经当过教师的管理者,但很多其他的企业家,如任正非、马化腾、王兴等人,也非常重视育人。为什么?原因就是他们心里明白:

育人是管理的规律之一,这样做是必须的。

教育行业龙头企业好未来的CEO张邦鑫对人才的培养,更是和马云如出一辙,可见“育人”规律的重要性。

管理规律是不变的,因此,卓越企业家们的管理思维也都是默契相通的。

不过更根本的是,管理者的基础能力也是相通的。

除了上文提到的,管理的升级要先于业务的发展来进行,同时,锻炼管理能力时还必须聚焦。

马云就认为,例如基层管理者,不要给他们搞太多、太复杂的管理理念、方法,掌握好最基本的三招,就会有所进步。

不管是基层、中层还是高层管理者,每一层都熟练掌握自己的三招基本管理方法,之后遵照规律,各司其职,练好基本功,从不太好锻炼到及格,就已经远胜其他很多管理者了。

管理者的基本能力,说来说去也无外乎那四五种,比如:选人、开人、团队建设、激励、辅导等。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拿结果。

没有结果,就什么都不是。唐僧为什么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仅因为他会用人,还因为他完成了三件事。

第一件,拿到了结果。

毫无疑问,唐僧最终带着真经回到东土大唐,宣扬佛法,教化万民,做到了拿结果。否则,唐僧就不是唐僧,而成了“徐霞客”,甚至说是在公款旅游。

就像在企业里,理论一套一套的人,如果不能出活儿,那他很可能是学者,连业务专家都算不上,他也绝不可能是管理者,因为管理者都要拿出结果。

——这是“事”的方面。

第二件,让跟随自己的人得到了成长和发展。

这点唐僧也做到了。整个团队中,除了自己,三个徒弟和白龙马也都得到了应得的奖励回报与自我成长,还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师徒情。

——这是“人”的方面。

第三,传承了文化。

由于管理者在组织当中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因此,阿里巴巴强调:

管理者要能够传承文化,要在管理者个人身上、在他的团队当中,使文化很好地落地。

——这是“文化”方面。

“只要每一个管理者都能做到这三点,那么这家公司就不会差到哪里去。”阿里巴巴评价一个好的管理者,主要是以这三方面标准为主,同时这也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对管理者职责的总结。

“历史在不断重演,只不过换了演员。”张山领这样解释了“规律”。

3.管理方法的运用有规律

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可复用的。

如果一家企业沉淀出的管理方法,只能帮助自己解决某一例个案,那么,严格意义上讲,这套管理方法便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沉淀。

真正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要能解决个案的问题,还要能变成一套标准的、可规范的系统,解决其他问题。

当别的团队或组织遇到问题的时候,这套可复用的有效管理方法也能发挥作用,帮助其解决问题,这就是举一反三——张山领称之为“可复用”。

简单来说,所谓的组织能力,实际上就是组织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

阿里巴巴的各类课程,包括“三板斧”在内,都可以如此举一反三,“可复用”。

在阿里巴巴早期,马云洞察到了一些管理问题,所以他后来提出,要大力培养管理者,而且每个层级的管理者要掌握三招基本功。

最开始,这套三板斧的培训是在支付宝先展开的。因为当时支付宝团队的问题最大,团队里不只有阿里巴巴出身的员工,还吸纳了很多金融背景的人才加入进来,双方产生了一些文化分歧,还要其他种种问题。

2009年年底,马云曾在年会上点名批评支付宝“烂到极点”;2010年支付宝开始管理改革;2011年支付宝业务突飞猛进,从一名“差等生”变成了“优等生”。

看到这样的效果后,淘宝、菜鸟也先后套用了同样的管理方式,解决了很多类似的管理难题。

三板斧的管理方法,从此就成为阿里巴巴的一个组织机制,发挥起作用来。

——以上三点,就是管理的规律。

张山领还总结出一个运用管理规律的方法:

当企业抓住了规律时,只要先设立一个“试点”,“试点”改革成功后,再推广到别的团队,之后就可以在整个组织里一直改良下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