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你的孤独指数是几级?请参照国际孤独指数表”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
单身主义的宣言也好,孤独指数的自查表也罢,无不宣告着单身大军已不容忽视,沉浸于享受片刻孤独的群体也逐渐增多,伴随而来的是“一人食”餐厅的登台亮相。
图片来源自网络
01
灰墙灰砖灰门灰窗,
极简风一人食“太空舱”
近来,三里屯商圈多了一家只有23个座位的面馆,餐厅名字“23坐”也因此得名,如今已经登上了大众点评“北京粉面馆热门榜”第一名。
这家餐厅就是典型的为独身人群“量身定制”的一人食小餐馆。在偏安永利国际一隅的僻静小院里,灰色系的墙面、门窗平添出更幽静氛围,店内机械臂收银电子屏、视线直达后厨的小窗铁门、座位间灰色的隔板,又给人宛若置身“太空舱”的错觉。
落座自助点餐,菜单简化成一张纸,想吃什么勾选相应菜品即可,面条粗细有六种可以选择辣度有10个等级可选,配菜也有多放、普通、少放等多个选项,对于选择恐惧症来说既减少与服务员交流,又提高点单效率。
店员在对面电动帘子处完成上菜服务,而且不会露脸,人性化同时又充分尊重顾客私人空间。餐品出餐速度很快,笔者体验当天从下单到上菜5分钟不到。如果还需要其他服务,触碰服务铃帘子就会打开。
从点餐到付款离开,服务员只在递菜单、取菜单、上菜和付款环节提供服务,顾客与服务员交流次数几乎为零。对单身主义和社恐群体来说,体验相对友好。当然如果是结伴而来,隔板也可以打开。
据23坐店长介绍,23坐的合伙人是兰州特色小吃“北27號”的创始人,北27號装修环境同属简约文艺派。由于目前23坐存在人力不足的情况,只在中午和晚上两个时段营业,客流量仍很大。
02
“一人食”餐厅方兴未艾
谈及一人食餐厅,不得不提日本的“一兰拉面”。这家面馆2013年在香港开业后,创造了食客排队7天7夜的吉尼斯记录。
进店后墙面上有座位表,有空灯亮的地方就可以入座。店内单人用餐区域有隔板区分,小隔间内还配备自动接水的龙头、杯架和餐具。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桌子上有菜单,可供选择汤的浓度、油腻度、是否要葱蒜、叉烧,以及酱汁的浓度和面的软硬度。点好之后,服务员会从小窗上菜。
在日本一人食业态已经相对比较普及,除了有一人食拉面,一人火锅、一人烤肉、一人咖啡都已经流行起来。
反观国内,一人食餐厅方兴未艾。在大众点评搜索“一人食餐厅”,北京市便有上万篇点评,也已经涉及寿司、烤肉、火锅、串串、粉面等多个餐饮品类。
在这批餐厅中,主打一人食焖锅饭的“壹食一”发展迅速。据其微信公众号显示,两年时间内门店数量已达到350家。店内单人食区间同样用隔板划分,有多种套餐可供选择,还可单加肉食丸子、菌菇蔬菜、豆制品等。
图片来源:壹食一微信公众号
近期在抖音平台大火的“筑底食堂”,主打海鲜丼饭。其创新性的将单人食隔间加以改造,相对而坐的隔窗可移动,如果双方互不排斥,可共同进餐,为单身人群提供社交可能性。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细数这些一人食餐厅,不难发现它们在形式上都存在某种相似性,如果无法打造自身特色,很有可能起于噱头而又止于噱头,想要脱颖而出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于一人食餐厅来说,考验才刚刚开始。
03
孤独背后的餐饮生意有多大?
一人食餐厅的服务模式是能不打扰便不打扰,这与海底捞式温情服务恰恰相反。有人要问这与冷冰冰的无人餐厅又有何异?一人食餐厅到底能火多久?这要看孤独背后的消费规模有多大。
据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国内的单身成年人规模超过2亿,其中有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五成的单身男女月均可支配收入达 3000-5000 元,近三成单身男女月均可支配收入达5000-8000元。另外约有10%的单身男女月均可支配收入达 8000元以上。
若取月人均消费3000元,这个市场将超过7万亿体量。哪怕餐饮消费只占三分之一,也将是不小的市场规模。
除单身人群外,在生活与工作节奏飞快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需要独处时间排解压力,享受“单人的乐活模式”。
《中国消费族谱餐饮特篇》数据显示,在90后消费者群体中,55%的人有独立在外用餐且不超过1小时的习惯。关于90后一个人吃饭的原因前三位分别是:工作很忙碌,用餐时间不规律和享受一个人用餐的过程。
在“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强烈需求下,外卖虽能满足这一需求,但更好的体验往往在门店,对市场敏感度高的商家纷纷提前布局。随着“独立乐活主义”规模继续扩容,一人食或许会成为一下个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