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余热未散,西方的“感恩节”就来了;“黑五”海淘掀起一阵浪潮,“双12”紧随其后;当你的钱包空空如也,“双旦”波澜再起——前有淘宝、京东等国内电商平台与微商助力,后有微博直邮号、亚马逊中国以及各大海外购平台虎视眈眈……从10月底开始的一个半月里,有人感叹“几乎天天都在过节”,花掉了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面对五花八门的节日,有人欢喜有人忧。
洋节、中国节、自创节,平均9天过个节
“连续一个多月买买买,我已经‘破产’。”90后姑娘丁媛打开支付宝消费记录算了一笔账,发现自己从“双11”开始花了将近4万元“美容服饰金”。“和去年同期相比,花销翻了两番。”
究其原因,丁媛觉得是日益频繁的节日,而每个节日背后是实体商场、电商平台以及海淘网站的“全年最低”“年末清仓”式的“刺激购物”。“双11”“感恩节”“黑五”“双12”以及即将到来的“双旦”,商场、电商平台等早已营造出浓厚购物氛围……丁媛回忆近期购物,花销之大让她后怕,作为一个年收入不过12万元的小白领而言,一个月就花掉了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双11”这个起源于数字的节日,在商家的炒作下病毒般流行开来,成为新兴节日文化的代表。“连在农村的老妈都知道,活动当天镇上的小超市也有相应的促销活动。”丁媛说。
在这些新鲜节日中,有的取日期谐音,如5月20日“网络情人节”、8月8日“爸爸节”、9月12日“示爱节”,甚至还有4月17日“铁哥们节”,取“死一起”谐音,表示为哥们两肋插刀,不求同生,但求同死。除此之外,因男人受节日的“关怀”少,一些网友还自创8月3日“男人节”,甚至还有左撇子组织设立的“左撇子节”。
记者昨日(12月15日)粗略统计,一年中,能引起网友广泛共鸣的节日就有39个,平均9天就有一个节日,有网友大呼“几乎天天都在过节”。
节日成商家狂欢日,有节过节、无节造节
各种节日泛滥与商家不断掀起的宣传造势不无关系。网友“詹姆斯疯狂”套用鲁迅的名言调侃,“世上本无太多节,商家们炒作多了,节就多了”。他说,以前只要记结婚纪念日和生日,如今还得过“情人节”、520,甚至连“光棍节”的热闹也要凑,一年到头给老婆过节都成了任务。
金华江南某百货商场服装专柜的销售小梅告诉记者,如今不仅是线上平台,线下实体店也很重视节日营销。她说,基本所有节日商场都有打折促销和宣传活动。这两年,银泰被阿里入驻后,互联网造物节的风一下子吹遍每个角落。
小梅说:“正常情况下,节日销售额会比平时高五到七成。像‘情人节’‘双旦’‘双11’这类大节日,销售额会比平日多四五倍。”不过,她担心这样的营销并不能长久。“不要说消费者了,连赚钱的推销者都觉得有些疲惫麻木。”小梅说,这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在加班,特别疲惫。
她也坦言,不少节日不是原有的,而是商家为了刺激消费“造”出来的,不仅电商平台在造物,连品牌自身也通过特殊的日期数字谐音、品牌入驻周年、节气换季等,通过优惠券、打折来吸引客流,“有节过节、没节造节,几乎每半个月会有一次促销,只是力度不同”。
节日成“劫日”?专家提醒需量力而行
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新兴节日,其主要“受众”群体多为年轻人,然而,名目繁多的节日对有些人来说是“灾难”。
义乌女孩唐纪黎家境优越,是个不折不扣的“节日控”。“一到过节,我就莫名兴奋,商场、网店、饭店、KTV,哪哪都打折,想想都很激动。”她说,不管什么节日,只要是个节,她基本都过,一般是疯狂购物,然后再跟朋友吃吃喝喝。
“我挣的钱差不多都‘捐’给商场和饭店了,工作3年,基本没攒下钱,还经常问家里要。”唐纪黎苦笑,“看到打折的东西就心痒痒。”
像唐纪黎这样对节日“趋之若鹜”的大有人在,有些人被节日所累,过节的高消费让节日变成“劫日”。
“春节、中秋、端午这些传统节日要给长辈送礼品给晚辈买玩具,还要和朋友聚会。生日、相识纪念日、妇女节以及一年数不清的‘情人节’都要送女友礼物……”在永康工作的王伟自认是“节奴”,收入并不高的他坦言,节日让他“压力山大”。
上海财大浙江学院金融系主任李健认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热衷于过各种节日,正是给自己找一个减压的理由,而节日的欢乐氛围和“放纵”有利于上班族减轻工作压力、排遣抑郁情绪、渲泄心中郁闷。不过,过节要量力而行,不能一到过节就无克制消费,给自己造成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