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突袭,商业无疑成为了其中受影响最深、最直接的领域之一。于短期而言,疫情对市场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还是较大的,尤其是对零售、消费服务、餐饮娱乐等聚焦个人消费的相关产业。而购物中心正是这些商业模式的集合者。
如今天气回暖,除湖北以外的城市正在紧密筹备复工,许多购物中心也已恢复营业,严阵以待,准备好迎接第一批走出家门的消费者。而在经历了这次疫情的冲击后,购物中心又将如何进行商业布局或重视哪些曾经忽略过的环节呢?
增加与商户间的联结
疫情爆发后,许多的购物中心第一时间站出来宣布了租金减免这一政策。受疫情影响,娱乐、文化、教育等多个业态的惨淡经营可能促使很多品牌商家做出撤店的计划或直接倒闭,而购物中心与商户的关系可能也需要在这一时期有所转变,从过去单一的租赁关系转换为伙伴关系,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一起抗过这场大的战“疫。
拿教育业态来说,线上教学平台成为了疫情期间的一批“爆款”。猿辅导、网易有道、学而思网校等平台纷纷抓住机遇提供免费课程,极大的降低了获客成本。但宏观来看,这样的转换,势必会对未来线下实体教育培训机构形成较大的冲击。除商户品牌自身努力适应行业的转变外,购物中心也应同时协助商家做好线上线下的用户联动、跨界联盟、精准营销等相关工作。相信自此以后,购物中心跟商户之间的关系,或会较过去更加和谐,联结也更加紧密。
强化保健意识 营造安全消费环境
疫情过后,消费者对于购物环境的要求一定会比过去更加严格,因此安全、健康仍会是2020年线下商业考虑的首要因素。
针对卫生防范工作,各购物中心需要在以往保洁的基础上,完善、强化商业自身的“保健”意识。做好公共空间的病毒消杀、卫生用品配置、进店客流的筛查、封闭空间的通风等事宜,尤其是对电梯间、电梯扶手、卫生间、母婴室、新风空调机组、停车场、消防通道及各店铺公共区域等高频接触空间,从根本上解决消费环境的隐患,而非流于形式。
从硬件设施上来说,对室内空气系统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如苏宁广场等购物中心,就加强了对新风和排风的安排,采用了室内微气候监测系统,能够准确测量广场内部温度和湿度,并根据输入指数进行自动调节,打造降低病毒活性的温湿度环境,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除此之外,作为集中式商业,购物中心更应利用科技手段兼顾起对人流健康的全方位监测、防控责任,做到防疫工作的透明化、及时化,并多渠道对外及时传递,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休闲、消费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对关于商业环境调研的过程中,ESH工程师一职频繁的出现在了视野之中。经初步了解后发现,EHS是环境 Environment、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的缩写,是从欧美企业引进的一种管理模式,体系旨在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彻底消除各种事故、环境和职业病隐患,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环境污染和职业病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业绩的管理方法。由此看来,这样的工种在未来线下商业的进程中,或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寄予更多的关注。
落实到“人”加强应急技能培训与演练
通风换气、场内消杀、只是切断传播途径的举措,而要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关键在于“人”。在疫情爆发前,购物中心对于保洁人员的监测、管理,或许还没有达到一个能够游刃有余处理防控疫情的高度。而在此过后,危机意识将裹挟着购物中心前进,压缩了可能需要多年去培养的忧患意识,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也会较从前有一个大的改善。
在疫情结束后,防疫预案、24小时值班等联络机制可得以延续,并成立购物中心内部的卫生防疫小组,定期做好人员检查、环境消杀以及防疫物资筹备(应急口罩、防护服、防毒面具、护目镜)等工作,来从容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融入健康理念 增添绿色大空间
疫情为人们科普了一个新的词汇,那就是“气溶胶”,看不见的细菌、病毒,在封闭的室内空气环境下、在高密度人流下,或许并不能保持一个自然的流通。因此疫情过后,人们在一定的时间里,肯定会加强对于自身的保护,从而改变以往的消费方式,有意的选择一些场地开阔、生态环境更好的商业进行消费。
积极切入健康环保的主题,着力打造符合时代潮流的“健康商业”或许是未来新入市购物中心定位,与顺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存量商业升级改造的首选方向。一方面环保绿色的空间环境,如屋顶花园、下沉式广场,水上公园、主题乐园等场景的打造,能够满足消费者体验感的需求,另一方面,开阔舒适的氛围,能给购物中心封闭或单一的内置空间,增加更多开放、自然、时尚、艺术的感觉。
泰国的CentralFestival EastVille购物中心就经常被当做一个很好的范例出现在商业空间规划的讨论中。在建筑形态上,其采用“集中式商业+立体街区”巧妙地组合了室内与户外的空间,利用装置艺术及绿植,将半露天的开放空间打造成了户外花园,不仅美观,且起到了天然空气过滤器的作用。
“健康经济”或将成为热门业态
经过这次疫情,人们终于发现“最大的竞争力”其实是自己的身体,对于健康一定会越来越重视,疫情的风波将深刻地改变国人对医疗健康的认知,重新定义个人消费投入的版块。
从大的趋势上可以预计,“健康经济”将成新的热潮,其中医疗服务、医养防护用品、养生保健、心理疾病,运动健身类、康养类的业态均可以纳入大健康业态的范围,消费的需求或将促使购物中心重视起对这一部分业态的布局。
快速推进数字化进程
“用户足不出户,也是为抗疫做贡献。”这句用来形容疫情期间的复工复学再合适不过。在疫情防控中,互联网、5G等信息技术凸显出其优势,快速推进数字化进程成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行动指南,购物中心也不例外。
为了谋求生存,各大购物中心在疫情期间充分利用微博、公众号、朋友圈、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导流,通过直播带货、小程序卖货、社群营销、VR实景逛店等多种形式为商户搭建一个个卖货平台,同时也建立起了一套适用于疫情期间的线上经营体系。
平台的搭建,离不来会员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在平时对于购物中心客群的维护与积累,在目前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下,购物中心都需要深化运营,才能保证自身项目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疫情的爆发,其实是压缩了购物中心从数据搭建到其落地的进程。
大数据参与决策能够帮助商户找准消费痛点,及时应对消费需求的变化。小程序和APP的后台销售数据,可以及时提醒商户补货或清理库存。商户在数字化方面的销售转化和服务能力,影响着整个购物中心数字化赋能销售的整体效率和体验。
商场重视起数据化分析的基础优势,在未来的经营中,可针对客群分析和管理,更加精准的面向消费客群定制个性化营销方案。加强业态之间以及品牌之间的合作,给予核心优质会员群体开展定制化服务、跨界联动营销等,以刚需业态带动周边体验业态的消费恢复。
线上线下“双融合”
有经济学家预测,购物中心不同于虚拟购物平台,其独特的场景体验功能难以被线上购物代替,在疫情结束后,消费者压抑的购物欲得以快速释放,实体商业将迎来触底反弹。短期而言,线上经营是拓宽销售渠道,拉动销售增长的“战时”经营策略。而从长期来看,线上积累的平台用户对于赋能发展会员体系、做好购物中心私域流量的管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线上平台的发展,加速了实体商业互通互融的进程,在疫情之后,这种方式将得以延续,而另一方面,实体商业也应更加强化体验感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回归商业的本质,深入分析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前布局相关业态和品牌的升级换代,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更好的购物体验。或许只有推进以线下体验为主,以线上服务为辅的双线融合,才是未来购物中心提高自身“免疫力”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