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牌的核心
在于“内容”“价值”,而非一大堆无用的title。
“个人品牌”,这四个词,相信所有人都并不陌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品牌与价值。
但是个人品牌的影响力大小,就在于是否运用“内容媒体“”短视频“去放大,2020年开始,智远认为,个人品牌市场将会快速的爆发。
KOL,KOC当兴,这些意见领袖是各大品牌与用户之间的“纽带”,覆盖自己的粉丝群,用户,通过种草,推荐的形式去引导品牌销售,形成背书等。
目前个人品牌已经形成了“标准”的商业化形态,比如MCN公司,独特一流的定位,内容产出,包装,孵化一条龙服务,可以让一个有基因的人网红快速的在自媒体平台崛起。
但是对于职场很多普通人,如何将自己的”价值放大“,在垂直的岗位,“领域上”增加权重,建立同行之间的壁垒,提高竞争力,是很多人需要重视的问题。
智远认为,打造“素人个人品牌”值得学习,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独立的思考。
01
为什么要做个人品牌?
在互联网的今天,个人品牌是”能力的放大器“,鲜明独特的个人品牌可以让我们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可以倍速成长,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CEO,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价值,智远认为做个人品牌有3个方面的好处:
1.个人品牌是一种知名度和认可度,
让目标受众了解自己,实现高效率的营销转化。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您正在找工作,如果自己在行业里面小有名气,就会有更多公司主动找你,快速的拿到自己想要的offer。
如果在垂直领域没有名气,那自己就要通过各种招聘网站,APP,熟人介绍等一家一家的去找,然后还要等别人筛选后,约你,甚至在面试过程中,不断的接受层层的拷问。
如果你是一个初期创业者,假如在行业里面自己有一定的个人品牌影响力,或者创业有过不一样的闪光点,让行业大佬和投资人都自己有一定了解,这样对自己项目的融资,就会有一定的帮助,能加速融资的进度。
同样,作为一个初期创业者,假设自己没有个人品牌,那么可能就要面对”制作商业计划书“,一家一家投自己的BP,约见,然后还要等着资本筛选后,登门拜访做路演。
2.个人品牌是个人信誉和口碑,
有助于我们获取别人的信任,快速达成目标。
假设你想在某个领域的创业CEO,在创业初期想找到合适的人才”,如果你在公共的圈子里面有口皆碑,那么个人品牌就有利于自己更快的找到”需要的人才“,个人品牌对自己,对早期项目,起到了放大的作用。
如果自己没有个人品牌,那么意味着别人对你陌生,对项目陌生,没有直接的信任感,所以存在很大的防备心理,需要各方面去考究。
3.个人品牌有助于我们提高议价
提高谈判交易的筹码,为自己增值。
个人品牌就是让别人能够更快地去了解你,认知你,同时提高自己的谈判和交易筹码,因为品牌也是一种实力和影响力。
本质上,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找合作伙伴,又或者是创业,都需要相对应的“筹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公司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他们的人员访问了500多名专业人士和专业人士的服务对象。
结果发现:对于相同的服务,有国际级个人品牌的专业人士的收费比没有明确个人品牌的专业人士高14倍。
行业领军人物的收费比无明确个人品牌的专业人士高8倍以上,在地区小有名气的专业人士也比无明确品牌的专业人士多收取4倍的费用。
按照需求量而说:行业领军人物的客户需求量比无明确品牌的专业人士高4倍,在地区小有名气的专业人士的客户量需求比无明确个人品牌的专业人士高2倍。也就是说明:
如果一个没有声望的专业人士有1000名客户,行业领军人物不但可以多收取8倍的费用。他的客户量会更多,所以说打造个人品牌非常的重要。
4.个人品牌可以让更多的素人
成为KOL,KOC,满足低成本创业逆袭。
打开各大短视频网站,自媒体网站,微博等,可以看到各种加V的博主,这些都是素人从0-1不断产出内容,一步一步成为垂直行业中的影响力人物。
比如抖音的:“代古拉”,快手的“散打哥”,各大平台的赋能,普通用户只需要找到自己“擅长的技能”,把自己的优势不断的展现和放大,就可以吸引更多粉丝用户的关注。
从而走向社群化,甚至于“付费会员制”,最后“接广告投放”,“带货”,品牌站台代言等,不仅仅收获到了“金钱”,同时也让更多素人成功逆袭。
02
3个方法做“定位”标签
我遇到的很多职场人,在做个人品牌的时候,都会非常的犹豫,他们犹豫什么?通常的答案是:“不想给自己定位”。
很多人认为定位就是“自我设限”,会把自己垂直在“这个坑位中”,而无法跳出,万一哪天自己不做这个工种了,又需要重新定位,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在做个人品牌定位的时候,我们只是初步的找到自己当下阶段,当下职位以及从事行业里面自己的一个状态,而每年的成长,内容的输出,只会让自己在这个环境下更高。
1.以兴趣为主的定位标签。
定位可以是自己专业的,也可以是自己的特长,自己的爱好,这决定了自己个人品牌之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有人身兼数职,把自己定位成“斜杠青年”。
其实说白了定位的本质就是给自己做“个人标签”,从这个个人标签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业,以及在这个行业的段位,总之,定位越清晰,来找你合作的人就会越精准。
比如自己喜欢“美妆”,你可以把自己定义成一个“美妆博主”,通过各大平台输出美妆相关的图文,短视频,音频等。
2.以身份为主的定位标签。
以身份为主的定位,目前在各大平台可以看到,很多的博主认证加V,通过自己的名片,认证自己的职业,这就叫以身份为主的定位。
头条号上的“延参法师”,定位认证标签为“佛学文化学者,作家”。李奇斌,头条号上认证的是:”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饭店协会青年名厨委主席“,还有,海外美食专栏作家冰倩,定位认证:美食专栏作家等。
3.以“领域为主”的定位标签。
以领域为主的定位,是做自媒体的首选,可能在做“个人IP”上有些弱化,当然也有的个人IP运用自己的名字,来做领域的定位。
比如你看微博上那些综艺大V:趣味搞笑,留几手,曾小贤,旅行厨男,刘半仙解说,老司机等。
这些不用自己名字直接命名的博主称之为“自媒体”,他们专注于切一个领域,通过一个大号在领域做起来后做商业化变现,也是早期做自媒体人的首选,不过现在还是用“个人名字”,直接命名的居多。
03
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
首先,当自己前面两个部分已经思考完毕,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思考“我都会什么”“我缺少什么”“我需要补充什么“,我要输出什么”。
个人品牌初期建设要靠”内容的输出“,而”内容“是最重要的部分。
如何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智远总结为5个方面:
1.收集自己专业知识点
2.整理专业知识点
3.思考学科里面有哪些东西
4.如何建立完善的框架
5.按照框架补充内容
1.收集自己专业知识点
简单来说,就是:“我会什么”,比如你是一个产品经理,那么你肯定会”画产品图“,如果你是一个运营总监,你肯定在“运营”上面有所深造。
如果你是一个“歌手”,那么你的才艺肯定是“唱歌”,如果你是一名主持人,那么你的“口才一定很好”。
2.整理专业知识点
好多人思考完我会什么之后,就开始“奋发图强”的去创造内容了,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
你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得到,视频网站,博客,社区等各种途径获取知识,然后结合自己会的内容,把相关的收集起来进行整理,但是我提倡是先看在收藏,而不是收藏了等有空再去看。
不然就会造成收藏栏里面发现收藏了一大堆而不知道看哪个,最后哪个都不看了,(前期第一步,我建议可以围绕自己的专业,去收集)。
整理知识是为输出做准备的,在整理的过程中自己已经有了定位的思考,标签的思考,会建立自己的知识分区,将自己认为相似的知识进行归成为一类,慢慢的自己也会将知识库变得更加丰富。
3.库里面有哪些东西
比如自己定位是一个“职场的博主”,那么自己无论是从短视频,还是音频,还是图文创作肯定是围绕“职场为主”,那么职场这个学科里面肯定有不少的内容。
比如:如何升职,如何沟通,销售的技巧,如果开会,如果分析问题,如何复盘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4.如何建立完善的框架
搭建框架就好比”鱼骨模型“,顾名思议,我要输出哪些内容突出我的价值,肯定是垂直在一个领域,一个学科上面下功夫,那么这个学科,肯定是有体系化的。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智远公众号”,我把自己标签定义为:“每天30分钟独立思考,陪你一起成长”,而菜单栏就两门学科,一科是“品牌”的,一科是“成长”的。
这样的话,我在输出任何内容的时候,就会围绕着两个方面去撰写,比如品牌的,里面肯定包含“品牌定位,品牌营销,市场的工作,PR的工作,媒介的工作”等等一切。
比如,我写个人成长的,那么可以看到,我所有个人成长的文章,都是连载形式呈现的,每一期基本都是一个话题,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个大的“学科”,以后这个学科,我也可以把它录制为音频,PPT,书籍等。
都方便于自己去做垂直的传播,让别人清晰的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做什么的。智远见到较多个人品牌的定位没有梳理好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分发式的输出”。
今天发“这个内容”,明天发那个“领域的内容”,无法聚焦,最后把自己弄的自己都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公众号有定位,知识体系同样也有定位,个人品牌的输出也是要有清晰的定位。
5.按照框架补充内容
在整个的知识结构梳理的过程中,自己就知道哪些是自己掌握了解的,哪些是自己不清晰的,然后就可以花时间去补充自己不了解的专业知识,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后,你在自己定位领域,就可以做的很专业,知识体系就像是一张网,而打造个人IP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像是给这张网空隙编制细一点。
自己的最终目的就是打造个人品牌的同时,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输出,成为自己的专业知识。
04
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
其实个人品牌的本质就是内容+平台,内容不仅仅是文章,文字的表达,也包含了短视频,朋友圈,微博,电视等等。
如果自己要扩大IP的影响力,自己的个人品牌内容如何依靠更多的平台进行分发。
如何最大化获取更多的关注,流量,都在于平台的选择,和内容的运营上面,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决定了个人品牌的影响力的大小。
自媒体内容的平台有哪些?
TO1:头条号
头条号坐拥有上亿的用户群体,而且每日的活跃用户也是千万级,这么大的流量洼地,谁不想在上面分一杯羹呢?
目前申请的方式非常的简单,只需要手机号就可以注册,并且官方给予内容创作者一些“扶持”,比如青云计划,不定期的话题打榜等。
智远建议,如果您是一个职场人想做个人内容IP,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是定位要清晰,针对领域的做内容输出,其次是尽可能做原创,不要抄袭做伪原创,再者是有规律的做输出,不要今天写,明天不写。
TO2:百度百家号自媒体
这个是百度旗下的产品矩阵,申请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搜索百家号注册即可,内容的分发也是同样,尽可能坚持原创,智远基本都是一篇文章多个平台分发。
百家的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多,大V扶持,话题参与,内容带货,评论流量倾斜等,并且自己坚持输出久了,百度会给予个人IP名片的聚焦,直接通过百度搜索可以搜出来自己的号,优先排名。
TO3:搜狐,知乎,公众号。
搜狐,知乎,一点资讯等这些平台分发内容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个人品牌做“关键词”,内容各渠道输出的多了,也就意味着全网“关键词”比较多。
这样别人在网络上“一搜索你的名字”,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曾经发过的各种文章,UC,知乎,腾讯开发媒体平台,这些渠道都是做内容IP不错的选择。
最后说一下微信公众号,为什么要做公众号,因为是“自媒体人的主战场”,另一个方面是海量的用户都在微信生态中,营销好,传播快,其次是“转发”方便,最主要可以用来沉淀“用户”。
短视频内容平台有哪些?
众所周知,短视频目前已经是大趋势所在了,有很多的网红,KOL自媒体人甚至于企业都已经入围,通过短视频内容去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了。
我们看到的那些现象级别网红出现,自己只需要把内容做好,就能快速的崛起,举例说明比如:“吴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来啦老弟的烧烤,这些都是主要抓住了自身的差异化,抓住内容传播的核心,轻松的打造自己的品牌。
目前比较热的平台有抖音,快手,微视,百度旗下好看视频,抖音火山版,西瓜视频等。
这些都是头部的一梯队玩家,用户量比较大,分发短内容不仅仅可以得到曝光,并且大V扶持大,收益高,当到达一定的流量,还可以开通带货功能,正大光明的销售商品。
自己也可以在创作高质量图文的同时,一边做图文,一边做干货知识类的短视频,很快容易被MCN公司签约。
那么很多朋友看到这里或许会有疑问,这么多平台,我该如何选择呢?在这里志远有几个合适的建议:
1.做精准的匹配
做精准的匹配就是找到自己定位匹配的平台,比如自己擅长做短视频,那么一定要找短视频分发的平台,这个时候,自己找图文的平台分发视频可能就不太合适了。
第二个方面是做“用户的匹配”,自己要做这个领域,面对的用户群体是哪些?职场人,宝妈?情感用户,还是精英阶层等,你要找谁说话,决定自己在什么平台上去说。
第三是,找到跟自己内容最匹配的平台,比如自己的内容是点评类型,还是情感类型,还是娱乐类型,头条号,百家非常适合资讯类的文章,情感类的也可以。
精准匹配需要自己选择一个个人品牌的主阵地,做好长线持久的准备,深入了解这个平台的运营规则和获取流量,赢得最佳曝光的方式。
2.全网分发
如果打造个人品牌,做一个平台是不够的,自己需要打造自己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现在互联网的推广思维是:“多点围合”。自己要让别人尽可能在每个媒体上都能看到你,听到你,混脸熟。
更大的平台,有利于获取更多的流量,全网分发并不是把同样的内容放在不同的平台就可以了,而是根据不同的平台做好细分的运营,搞清楚每个平台的的运营规则,有助于流量的倾斜。
3.肃立权威
职场普通人创建个人品牌最大的难度就是没有权威性,自己必须要在更为专业型的自媒体平台梳理自己的权威知识。
第一矩阵,问答阵地,知乎,悟空问答,果壳等,自己分享垂直领域专业的问答,碎片化的知识,很容易让自己成为KOL,也很容易梳理自己的个人专业形象。
做个人品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全平台分发有利于扩充个人知名度,垂直领域更有利于自己做深,做深了则就能得到平台的推荐。
05
“商业化”运作变现
做个人品牌本质除了曝光,积累用户之外,肯定是要做“商业化的部分”,当自己用户量达到一定的规模,针对于“垂直群体的用户”,就可以做很多付费服务,鱼塘理论的4个模型,拉新,养熟,成交,裂变。
不具备变现能力的个人IP,是没有长远的发展动力和生命力的,比如你可以看到现在众多的大V,资深媒体人吴晓波,在粉丝积累一定量级以后,创办了微课,招募付费会员,承接商业广告,直接将流量变现。
未来的自媒体不再是单一的链接关系,而是包含更加广泛的内容,集个性化的传播,变现于一体,相对来说一个IP可以是一个公司。
目前,个人品牌IP变现已经从单纯的依赖广告收入,到自创电商等多元化发展途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通过直播走红的薇娅,李佳琪,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之后,开始成立公司,做MCN,做投资,参加综艺,做品牌代言。
先积累再消费,谨慎透支,这是资产管理的基本逻辑,也是个人IP变现的逻辑,商业转化的模式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
作为普通人,只要在某个细分领域有自己的原创内容的开发能力和对特定人群的影响力,都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个人IP,具体有一些落地可以实际的方法,智远总结分享给您:
1.用户沉淀付费社群
付费社群并不陌生,聚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都是由一个IP的影响产生的效应,社群化也是这两年很多KOL,KOC做个人品牌基础的配置。
2.用户沉淀教育课程
樊登读书会,得到罗振宇,凯叔讲故事,李善友教授的混沌商学院等,这些背后都是有一个底层规律,就是个人IP长期产出在垂直领域做内容,等到达一定规模,开始做教育课程,增加品类。
3.用户沉淀自组织
现在较多企业的市场模型也开始使用这套方案,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的文化发源是从“明星”的粉丝效应开始,最后到素人的IP效应,到达一定的规模,通过付费线下大会,演讲,来做二次变现。
4.出书,一对一咨询,站台
智远还想到的有,出书,一对一咨询,顾问,品牌站台服务等,这些都是个人商业化变现最有效的方式,比如:“末那大叔”“刘润”。
5.做APP,形成平台
KOL到创始人,做APP的平台市场比比皆是,典型的案例有“得到”“樊登读书”。
写在最后:
个人品牌的塑造
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核心在于“内容”的价值。
很多KOL,大V在没有打造个人IP之前,其实和绝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在一个普通的岗位上默默的坚持。
直到后知后觉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会,才真正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专长,尝试并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准定位,然后去打造自己的个人IP,通过个人IP的影响力,把极致的才华商业化是未来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一件事情。
注:本文为亿邦专栏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