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购物攻略 >

10后拼多多 00后京东和90后阿里 电商三巨头到底谁更强

5月22日美股盘前,拼多多、阿里巴巴相继发布财报,至此,国内电商三巨头(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均已交出受疫情冲击的一季度成绩单。

稍早发布财报的京东一季度表现已被讨论过多次:营收超预期,活跃用户大增,物流体系成为京东特殊时期的关键支撑。相对应的,由于阿里巴巴、拼多多的路数和京东相比截然不同,其受疫情冲击几何,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颇受市场关注。

根据此前彭博汇总的分析师预期,阿里巴巴Q1营收预计达1070.38亿元(若无特别说明,单位均为人民币),同比上涨14.5%;调整后净利润160.85亿元,同比下滑28.5%。

对于拼多多,市场的预期较为保守,分析师预计拼多多Q1营收为49.69亿元,同比上涨9.3%,增速或出现新低;调整后净亏损26.70亿元,较去年同期扩大93.6%。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均在不同程度超出市场预期。

阿里巴巴的关键财务指标情况如下:

阿里巴巴2020年第四财季(即2020年Q1)实现营收1143.1亿元,同比增长22%,高于市场预期;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1.62亿元,同比下降88%,原因是投资的股权证券价格下跌导致投资亏损,而2019年同期同类投资则是取得净收益;

调整后净利润为222.87亿元,同比增长11%。

拼多多的关键财务指标如下:

拼多多2020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65.41亿元,同比增长44%,大超市场预期;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1.2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19%;

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1.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30%。

由于发展阶段和自身优势不同,电商三巨头在面对疫情冲击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一季度各项财务表现是三者思路差异的清晰折射。

三巨头各辟蹊径

从营收上看,京东依然在三者中排名第一,这与京东的商业模式主要为自营电商有关,其赚的主要是商品直接的销售收入,而淘宝、天猫、拼多多等赚的更多是平台广告费和服务费,因此京东营收往往高于阿里巴巴,但利润不及后者。

具体到本季度的情况,京东在营收方面与阿里巴巴的距离有所拉开,而拼多多作为电商新贵,收入较前两者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营收增速方面,三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放缓,其中以拼多多和阿里巴巴较为明显。在疫情的冲击下,虽然拼多多营收大超预期,但增长相比此前接近翻倍的水平还是有明显下滑,阿里巴巴也出现类似的情况。

相比京东和拼多多,阿里巴巴的收入结构较复杂。由于三者的竞争交集主要集中在国内零售业务,因此阿里巴巴核心商业中的中国零售商业业务是对比的关键细化指标。财报显示,该项业务在2020年第四财季的收入为709.0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62%,同比增长21%,略低于22.3%的总营收增速。

在阿里巴巴的各项收入中,增长较为突出的是阿里云和创新业务板块。

阿里云本季度取得营收122.17亿元,同比增长58%,占总营收的比例从8%上涨到11%,是拉动增长的关键力量之一;由高德地图、AliOS、钉钉、天猫精灵等组成的创新业务板块实现营收22.88亿元,同比增长90%,但占总营收的比例未有太大变化,仍为2%。

图源:阿里巴巴财报

京东方面,其一季度的产品销售收入为1300.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89%,同比增长19.7%,略低于20.7%的总营收增速;服务收入为161.1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物流及其它服务收入为66亿元,同比增长53.6%,是各细分业务中增长最为突出的一项。

图源:京东财报

拼多多的收入结构仅为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和佣金收入两项,其一季度的在线营销服务收入为54.92亿元,同比增长39.1%;佣金收入为10.49亿元,同比增长76%。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的佣金收入占比此前一直保持在11%上下,一季度该项收入的占比涨至16%。

也就是说,44%的总营收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佣金收入增长的推动。

图源:拼多多财报

在活跃用户数上,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的年度活跃用户数分别为7.26亿(中国零售市场)、3.87亿和6.28亿。拼多多实现活跃用户数破6亿的同时,和阿里巴巴的距离也缩小至不到1亿。

在年度活跃用户数的增长方面,唯一呈现增长放缓态势的是阿里巴巴。京东由于在疫情期间物流表现突出,老用户回流加速,沉睡用户被唤醒,新用户的主动访问和主动购物也在提升,其年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24.6%,创下近几个季度的最高水平;拼多多则在保持原有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略有提升。

对于在活跃买家数层面的突破,拼多多董事局主席兼CEO黄峥表示,拼多多月活/年度买家的指标,从19年一季度的65.4%提升到了20年一季度的77.6%,这代表用户更加喜欢拼多多的产品,拼多多也有更强的能力来满足用户多样性的需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用户截至今年3月31日的12个月人均消费水平从去年同期的1257.3元上升至1842.4元。也就是说,用户们在拼多多上花的钱更多了。

活跃用户数持续增长、人均消费水平升高,拼多多展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不过,拼多多在营收和用户层面的增长并非没有代价。财报显示,其一季度的销售及市场费用达到了72.97亿元,费率高达111.6%。财报显示,该项费用增长的原因为拼多多在广告、促销和补贴的投入持续加大。

换句话讲,拼多多一季度的增长很大程度是烧钱换来的。与此同时,拼多多的一般及行政费用和研发费用也有43.3%和120.8%的同比增长,经营费用率高达139.2%,以至于经营亏损达到43.97亿元。

图源:拼多多财报

似乎是在对拼多多的“烧钱”行为作出回应,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的首席财务官武卫表示,阿里巴巴并不认同那种烧钱来寻求交易额增长的做法,“我们不会去做”。武卫同时表示,阿里巴巴希望做任何投资都是可持续和高效。

从财报数据来看,身为“大哥”,相比拼多多,京东和阿里巴巴在投入上表现得克制许多。

京东的履约费用虽然疫情上涨明显,但其对市场费用的有效控制抵消了相应影响,整体经营费用率为13.8%,低于去年同期的14.1%和上一季度的14.2%。阿里巴巴本季度的市场费用率为10.7%,相比此前有所提高,其经营费用率为26.8%,去年同期和上一季度分别为27.7%和21.2%。

费用上的差异影响着三者的盈利水平,在非通用会计准则下,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51亿元、29.7亿元和-31.7亿元。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依然遥遥领先,京东在疫情期间保持盈利,拼多多则亏损加大。

虽然阿里巴巴在费用支出上相对克制,但净利率仍然受疫情影响较严重,在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其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率为22%,相比前几个季度下滑明显;京东的净利率为2%,去年同期和上一季度分别为2.7%和0.5%;拼多多的亏损率则大幅扩大至-48.5%。

特殊状况只是竞争的插曲

可以看到,相比行业老牌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克制,尚在成长期的拼多多剑走偏锋,在疫情冲击下继续把“抢地盘”作为重点,大幅加码营销和补贴,由此换来了营收和活跃用户的上涨,但亏损幅度也令人咋舌。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的官方微博在财报发布后宣布,其百亿补贴项目将继续加码。也就是说,拼多多依然坚持烧钱换增长的策略。

综合各项指标来看,京东得益于自建物流的“重资产”模式,在受疫情影响的一季度中表现最稳。不过,两位对手也在物流领域持续发力:

阿里巴巴持续加码菜鸟网络物流服务,该项业务一季度实现营收49.51亿元,同比增长28%,高于总营收增速。

入股“四通一达”的同时,阿里巴巴也在一二线城市加大投入落地配业务丹鸟,以优化物流体验。

拼多多在物流方面接入了极兔速递,尽管双方都否认极兔是“拼多多系快递”,但由于两者都可能和段永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外界普遍认为,与拼多多关系暧昧的极兔是前者发力物流的标志。

今年4月,拼多多在与国美联手后,国美旗下安迅物流将接入拼多多平台,为拼多多平台商家在大件物流、仓配一体化、安装交付等环节提供定向服务。

拼多多和国美联手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前者正式切入3C家电这个客单价更高的品类中。尽管国美在家电市场渠道份额上不如京东和天猫,但凭借“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的流量优势,国美或将对京东和天猫形成挑战。

《2019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拼多多试图以切入3C家电品类来继续推进“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而阿里巴巴和京东也在入侵拼多多的基本盘。

阿里巴巴在财报中表示,其2020财年有超过70%的新增年度活跃消费者来自欠发达地区;京东方面也曾在财报电话会中表示,如果按用户的收货地址来看,京东的三到六线用户占比已经超过六成,GMV占比已经超过一半。

也就是说,短兵相接正在发生,且火药味会愈发浓烈。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各行各业经营活动逐步复苏。在走出疫情阴影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也迎来了竞争的新阶段。

疫情期间,由于线下活动停摆,商家意识到了走向线上的重要性,直播电商因而持续升温。在优惠政策的推动下,2月以来淘宝直播新增的直播间数量同比翻番。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内,淘宝直播上使用直播的日活跃商家数同比增长88%;截至2020年3月止财年,淘宝直播带来的GMV同比增长超过100%。

也就是说,在商家恢复元气后,直播如何撬动淘宝天猫的收入增长,将是阿里巴巴下一季度业绩一大看点。而京东、拼多多也在探索怎么搭上直播这辆快车。

对于京东而言,疫情缓和后,如何持续放大物流优势、寻求增长、保持盈利是长期需要面对的考验;而拼多多依然要面对提高用户忠诚度和客单价的老问题。

风水轮流转,优势地位不会永远存在,压力也可能带来反弹。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在电商领域三足鼎立的局面将长期存在,这个特殊的一季度将三大平台的差异放大,但竞争已经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在追求增长的路上,三大电商平台的厮杀,只会更加激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