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购物攻略 >

年收过亿,号称“餐饮界迪士尼”,它爆火背后到底有什么魔力?

一家主打小龙虾的湘菜馆,一天排号16000+、一年卖掉3000吨小龙虾、不仅如此还走出国门,进军联合国晚宴,霸屏纽约时代广场。

短短9年时间文和友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发展并成功出圈,无疑已经不仅是一个超级网红,更成为一个文化IP。

现如今,文和友已经成为长沙美食的代表性品牌,这家创立于2010年的长沙本土企业已经成为了:亚洲最大的龙虾馆、中国美食界的“迪斯尼”、长沙的美食地标、单店最高排队16000桌、年营收过亿、餐饮业的超级新物种…

文和友有太多太多的标签,创造了无数教科书式的商业案例,那么他到底依靠什么走到今天?其餐饮模式为何能成就爆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路边摊的最强逆袭

说起文和友品牌的来历,坊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文宾和他的朋友们”,这支从小贩起家的市井战队,创造了IP级文创项目新的跃进。

2010年,彼时的创始人文宾,刚刚辞去汽车销售工作,打算在长沙坡子街上,摆摊炸串。

1、地摊里走出的长沙地标

每天下午4点,文宾就出门摆摊,一直到凌晨才收摊,差不多就睡三四个小时。

当初动用五千块作为启动资金,两千买了个推车,另外两千买炸串串的材料,其余的钱,还专门请人吃饭当“学费”。

功夫不负有心人,文宾独创了一门招牌菜品叫“犀利排骨”。

3个月后,文宾的摊子每天最高赚三千元,要知道其他夜市小摊日均收入普遍不足一千块。

创始人文宾(右)

但10个月之后,文宾不想再摆摊了。因为他发现自己被“小贩”的角色困住了想啥做啥,都被自己的身份标签困住。换句话说,没有大格局,这样想的文宾,索性不再出摊了。

当时他酗酒成瘾,用酒精麻痹自己,过得很消沉。幸好,有次在饭桌上,认识了生命中的贵人老杨,也就是后来的“文和友“合伙人之一。

老杨也是长沙市的香肠老板,掌控了长沙100、200个摊位的香肠供应,他没少开导文宾。

后来,二人合计之下,开了第一个门店“老长沙油炸社”。

第二年,又开了第一家“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算是初具规模。机缘巧合下,2013年,文和友还上了回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自此之后,不少来湖南录综艺的明星都会过来光顾,文和友也因此走上了餐饮网红道路。

2、从“文和友”到“超级文和友”

说起来,文宾一直不喜欢称“文和友”为网红餐厅。因为骨子里,他是个有文艺梦的青年,微博上自称“坡子街王家卫“

文宾对坡子街感触很深,童年记忆全部停留在这里,但因为老城改造,儿时街区消失了,路边摊变得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仿古民俗美食街。

虽然在竭力模仿过去的样貌,但土洋结合的装修还是让人一眼出戏。

所以文宾心里,一直想要重现八十年代的老长沙风貌,他也一直强调,自己在做的是文化公司,不单单是餐饮。

于是文和友开始实行“一店一品”的模式,将老长沙经典小吃油炸串、臭豆腐分类开店。并把店铺选址,放在一些旅游景点的密集处。这样一来,随着来长沙旅游人数增长,文和友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2015年,文和友重新定位,正式走上“餐饮+文化”的道路。并接连单独开发新品、收购老字号湘春酒家。

又在2018年,唐人神以不低于7000万的投资入股共同运作“老长沙大香肠”后,以加盟的形式,在其他城市开设“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

那时候一天卖出3000吨龙虾,都不是问题,前来排队吃虾的人,一波接一波。

2019年,迎来关键性的一年,文和友升级为“超级文和友”。

在长沙最繁华地段、最具人气景点,用破旧的建筑材料筑起一栋1980年代的老长沙社区。总计7层楼,2万平方米的空间内,进驻30余家商铺。成为2019年国庆黄金周的最佳打卡景点。

就连不了解长沙的陌生人,都开始被超级文和友“的形象所吸引,“文和友”招牌,彻底出圈。

二、为什么超级文和友如此火爆?

“超级文和友”打造多重复合业态,一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维度、更立体的消费感受,二来也降低了排队等待的无聊感,通过文化输出将流量变现。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个超级文和友究竟是如何突出重围的?或许东西好吃是一方面,体验感才是其生命力,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01.

设计思路,是一种被认可的文化

从熙熙攘攘的闹市区走进来,仿佛掉进了一方新世界:一个江湖味十足的立体空间。在这座7层楼、20000㎡的空间里,我们仿佛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市井社区,通过空间构建被竖立起来,用纵向的空间表现手法,去还原一个我们记忆中的街道,与街道里的邻里关系。

错落的空间是噱头之一,但真正打动人的,还是那份情怀。超级文和友还原了一条原本已经随着城市发展而消失的“永远街”,并邀请了全市的美食匠人来入驻。

对文和友而言“将设计定义为一种文化,一种被认可的文化”是其整体设计的核心思想。设计最终所要达到的是一个接近理想状态:使人们忘记时间,沉浸其中。

02.

沉浸式创新,打造长沙记忆之城

如今任何来到长沙的外地旅客,尤其是年轻人,都必定会去海信广场打卡,对非本地人来说,这个在抖音爆红的“市井空间”已是长沙必去的“景点”。

外露的破旧楼道,复古感极强的招牌和霓虹,四方桌在每层楼排列着,将整个老长沙市井社区呈现在了眼前。在这里,你能看到各种热闹、市井、放肆的百味人生,也可以看到老长沙的城市韵味与烟火气息。

在这个生活场所里,文和友创造性的完成了两列穿行整个空间的室内缆车,使得原来处于静态的空间由于缆车的加入变得多元和动态,顾客可以边排队边在里面穿梭时空。

与很多复古店铺搞形式主义不同,超级文和友店里所有细节经得起考验。阳台外挂着晾晒的衣服,电视里放着每年暑假湖南卫视都会播出的《还珠格格》,一切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模样。

当然,场景打造不可能缺少了人物,文和友的服务人员承担了社区里“NPC”(非玩家角色)的角色,打造出一个具有人情味的情境,比如充当朋友、邻居角色带你走走逛逛,或者很有江湖老板娘口气喊一声“恰饭不咯”!

超级文和友的生意火爆,也让本土老字号火宫殿及其它餐饮品牌望尘莫及,在文和友羽翼未丰的阶段,极致的场景体验,成为文和友的核心壁垒。

03.

餐饮+文创,打造场景新模式

文和友邀请了20多家长沙本地经典小吃商户入驻,利用文和友成熟的品牌孵化能力,讲述传统的老手艺的故事,比如“宵夜档的草根明星——炒螺真正意义上拥有了一家店铺”、“换了30次铺位的烧烤界传说——风筒辉终于扎根在这里”。

这些故事被文和友整理出来,不仅可以为传统品牌赋能,且帮助文和友实现品牌化和企业化,又能帮助他们文和友培养传承人,让经典不消失。

文和友还整合了一批艺术家、文化社团、文化从业者,创建区域文化展示的平台,比如文和友内的述古书店、五楼的笑工场等等。

这些社区文化不同于其他商场型的社区文化,也丰富了文和友的文化元素,同时,文和友也在发掘新的文化内容,像文和友联合青年团队策划拍摄了52集系列记录片《街头大厨》,与其品牌故事相呼应。

04.

玩转营销,布局“三层金字塔战略”

第一层战略:超级文和友门店,担任品牌代言的角色,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具有千万人口数量的核心城市;

第二层战略:深度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市井文化,作为中间层标准店,布局二、三线城市,形成微缩版超级文和友;

第三层战略:去文和友化,不以文和友品牌为核心,其他店型和零售产品都将以新品牌面世,但都处于文和友集团旗下,降低透支文和友品牌的风险,如2016年成立的茶饮品牌,除此之外,文和友将发掘更多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美食,独立开发APP售卖旗下产品。

三、异地扩张背后

文和友将要面对的重重挑战

每一个主打地域文化的餐饮品牌在试图进入外地市场时,无疑都要面临重重挑战,而对于品牌定位的重新考量则是其中最关键也最致命的一个。

就在2020年7月份在广州新开张的“超级文和友”展现的并不是“老长沙”,而是“老广州”。

虽然选址是一样的CBD超繁华地段,装修是一样的80年代风格,价格是一样的便宜亲民,但在太古汇四层楼的超大玻璃幕墙背后,呈现的是上世纪广州街景;琳琅满目的菜品单上,也是阿婆牛杂、荔银肠粉、八珍煎饺等广州老字号。

显然,超级文和友在广州市场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但在门店日日爆满的同时,对文和友餐饮模式的质疑和议论却也是源源不断,尽管已积极做出了调整和适应,但广州的超级文和友还是难以避免种种“水土不服”的症状,在小编看来未来超级文和友异地扩张背后,将要面对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01.

超级文和友的整体风格仍然与长沙文和友高度相似

虽然策划团队有意增添了许多广州特色的标语和招牌,但对广州文化的深层内核似乎还把握不够,“标准化”的部分仍明显多于“个性化”的部分。再往深处想,同一年代的老街区其实本身就是很相似的,80年代的长沙街区和80年代的广州街区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文和友似乎还没有找到答案。

02.

作为外来品牌,想要为地域文化代言还欠缺说服力

大多数广州人来这里“打卡”主要是出于好奇,而并非发自内心的认可。在他们心里能真正代表“老广州”的地标和品牌有很多,甚至自家门口、骑楼小巷里的小店就很地道,文和友只怕还排不上号。广府美食文化本身就十分成熟、强大、且自成体系,对突然冒出来的外来品牌就更不容易买账。

四、结语

一个外地餐饮品牌的本土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两地餐饮文化的碰撞过程。当“美食”走向“远方”,文化和情怀既是背上的行囊、手中的武器,也是路上的重重考验。

虽说文和友是消费升级下的新秀,但这个时代有太多爆红后快速陨落的商业案例,文和友会不会只是这个时代的印记?一切都需要去验证。

资料来源:黑马品牌、职业餐饮网、餐谋长聊餐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