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站上的舞台多大,不上场表演的话,永远只能当观众。大多数职业经理人都不甘愿只坐在台下。
舞台也从来不止一个。所以登场而又离场,成为职业经理人们大致相同的宿命。
6年前,正值中海地产内部大改革期间,一批中海系高管接连“出走”,当中包括了时任中海宏洋行政总裁的陈斌。
后来陈斌进入了碧桂园。如今6年时间已过,陈斌在新一轮碧桂园的改革调整中也选择了再次离场。
6月9日市场消息称,碧桂园集团副总裁陈斌离职,离职前,陈斌任集团副总裁职务,并兼任原国际及特区事业部总经理一职。
中海系陈斌
回溯过往,陈斌身上所带的“中海系”标签或许最为深刻。
资料显示,陈斌,东南大学工学学士、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与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为高级工程师。
1993年,陈斌加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后于2004年3月至2012年7月任中国海外集团董事,其中2010年2月,开始就任中海宏洋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
直到2014年12月,中海宏洋宣布陈斌因工作调动,辞任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及授权代表的职务。陈斌由此结束了在中海系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
陈斌在中海的表现可圈可点。不过,网上关于他的资料并不尽详实。
据了解,2003年初至2005年,陈斌曾任职中海成都公司总经理,期间主导开发了中海格林威治城并开启了中海国际社区项目。格林威治城是中海地产在成都继中海名城之后的又一力作,而中海国际社区是成都2004年的城西地王,颇为引人注目。
曾有人如此评论,陈斌任职期间,依靠信奉“诚信就象罗马城,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的信条,在成都打造出了中海地产的名声。
而他在中海另一主导的板块为商业地产业务。中海地产最初高调推出商业地产发展线路之时,陈斌便是主要负责人。
2011年11月,中海将旗下的商业地产进行整合之后,举行了商业地产品牌发布会,时任中海地产集团副董事长、主管商业的陈斌为其站台。这是中海地产首次明确地对外发布其商业地产发展线路。
在那场活动上,中海也透露了在商业地产方面的发展规划。陈斌也有介绍,未来中海的商业地产将分为三条产品线:包括定位高端的“中海系”写字楼、购物中心及星级酒店。
一切似乎都在按规划进行。但或许是商业板块推进情况不甚理想,一年之后,中海地产公告称,由于陈斌拟投入更多时间于其他工作,因此辞任中海的非执行董事,并于2012年3月16日生效。
此后两年,陈斌专注于中海宏洋的相关工作。但那时的中海宏洋,受三、四线城市整体需求、购买力等多方面的影响,不管是销售水平还是毛利都难以提升。
加之当时中海地产开始整合控股股东中建集团的地产业务,而市场普遍猜测将只保留中海地产,并将所有地产业务整合到一个平台。彼时有分析提出,中海系整合后,中海宏洋管理层发展空间会更加受限。
多方猜测真真假假亦是未知。唯一的事实是,2014年底,陈斌选择了离开中海宏洋。
时间线拉至2015年,陈斌找到了新东家——碧桂园集团,并任集团副总裁。不过,他在碧桂园也颇为低调,很少出现在公众视线当中。
一次露面是于2018年8月,“走进碧桂园”全国媒体行拉开帷幕,此时任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运营中心总经理的陈斌,为碧桂园安全事故频发鞠躬致歉。
后面便鲜少见到有关他的相关报道。再到2019年11月初,陈斌除集团副总裁职务外,另兼任江苏区域总裁一职,因原江苏区域总裁刘森峰离职。
今年2月份的碧桂园集团和区域两个层面的调整,也出现了陈斌的身影。此次调整中,集团副总裁职务不变,而江苏区域总裁职务,调整为国际及特区事业部(原海外区域)总经理。
距离现在4个月后,有消息称,陈斌离开碧桂园。
事实究竟如何外界还没有准确信息,但或许陈斌就像大多数职业经理人一样,永远并不满足于现实中的“繁星点点”,而是渴望另一个熠熠发光的舞台。
中海系的忠义
重新回到开头所提的那场人事变动,其实应该是持续了将近三年之久。而且是郝建民接管中海的三年,即2013年-2016年。
根据早前业内人士的分析,郝建民作风凌厉、性格强势,他的强势调整,也由此引发了中海管理者离职潮。
彼时,郝建民主导整合中建、并购中信的工作,并一改区域化制度为大部制纵向一体化管理。
具体是在2014年1月,郝建民对中海地产进行大变革,总部成立战略管控委员会,掌管各项目策划、项目定位、设计方案、利润指标和工期等事务,大权实握。并成立了新的三大公司,即销售公司、工程公司和地产运营公司,三家公司由总部直辖。这被媒体评价为“中央集权”式改革。
据当时评论,大批提升管理人员序列洗牌,但其间斗争较多,三个公司平台各种规则相对混乱,因此造成了较多中海管理人员的流失。
中海内耗大伤,管理层此时选择出走也并不出奇。2014年起,原中海系投资部总经理徐爱国、品牌及营销部总经理袁春、总结构师叶林、杭州分公司总经理张旭忠、南京分公司总经理李宏耕、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毛文斌、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泽林、宁波分公司总经理童建良等纷纷离职。其中,多为地方公司总经理。
而在集团层面,曾跳槽至龙湖的颜建国也是在郝建民进行改革的2014年12月离职。继陈斌、颜建国之后,中海美国公司副总裁朱明辉、营销公司董事长曲咏海、原助理总裁范逸汀等3名高层也于2015年相继离职。
原中海名誉主席孔庆平早前曾对高管离职潮表态:整合对每一个中海员工的选择都有两个,一个是怎么样去适应这个变化,然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一个是抗拒变化,选择离开。
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而之中,最为高调的当属原中海地产执行董事兼总裁陈谊的辞任,这在当时掀起了舆论高潮。
2016年1月,中海发布重大人事变动,陈谊成为半年内从中海地产出走的第四位高管。
陈谊离职时,发布了一封题为“重回起点再出发:善知慧行,阳光共赢”的感谢信。信中述及了其在中海系发生的点点滴滴。从大学毕业加入中建、中海,20多年的中建生涯,其称陪伴中建走过了“万涓成水、汇流为河、河水入川、大川归海”的起步发展和历次改革重组。
信中如此描述道:“到2015年6月底,400多亿港币的资产注入(中建地产注入中海地产)法律程序全部完成。到本月,因历史原因负责总公司代建项目的最后几十名同事最终并入中海体系。两年并入所有事项完成,至此我忠义二责已了。”
忠义二字,包含了太多内容。中建地产并入中海体系,陈谊表现出的无奈与纠结,意味太过深重。
事实上,陈谊自2014年就任总裁职位以来,时间还不足两年。当时分析称,得到总裁一职的陈谊在中海地产也并无太多实权,并且郝建民还兼任行政总裁,其负责的投资拓展部被郝建民裁撤掉后,意味着被彻底削权。
据不完全统计,这场改革影响之下,中海系有13名高管离职,包括上述所提人等。
这场内部改革的风波持续至2016年11月15日。彼时,中海公告称郝建民因“工作调整”辞职,其所牵连的人事震动也随之变淡。
中海系的归宿
中海系以较高的成本调控能力、稳健的运营能力被业内所乐道,中海系出身的人有着一套规范的操作。因而人们更愿意把中海系称之为“少林寺”抑或是“黄埔军校”。
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地产界,“中海系”标签应该是职业经理人们最好的“跳板”。
因为业内的口碑,带上“中海系”标签的人,向来不乏去处。专业、执行力强是业内对“中海系”的评价。
早于2000年,万科便开启了“海盗计划”,中海成为其针对的对象,包括刘爱明、杜晶等60多位高管都是当年通过海盗计划从中海挖过来的。
而另一龙头房企龙湖,自2010年开始也大举从中海“挖角”。其中包括在郝建民时代离职的那批人,如颜建国曾任龙湖副总裁,原中海投资部总经理徐爱国曾任龙湖投资部总经理。而原中海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毛文斌截止目前还在任广州龙湖总经理。
一轮又一轮,郝建民时代离职的那批“中海系”高层,都在地产界各房企活跃着,甚至有些已经走过了一家又一家房企。
就比如范逸汀加盟了旭辉集团,出任集团副总裁;而童建良早已从龙湖转自旭辉,担任旭辉浙江大区分管副总;徐爱国也从龙湖走到了阳光城,任副总裁分管土地投资。
更有甚者,中海之后,袁春经历了三次辗转。从龙湖副总裁转到了鸿坤地产总裁,后又于去年10月,加盟弘阳地产,任联席总裁分管营销工作。
另外一批出走的“中海系”高管则选择了自主创业,包括当时离职的曲咏海、朱明辉、陈谊等人。
曲咏海在中海呆了22年,当时为中海地产副总裁级别,执掌集团营销公司。离开之后,于2016年11月,他宣布成立深圳大海智地房产开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定位是新型综合性房地产运营商;2017年,他又与凯盈集团联手创立广东凯盈房产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探索中国房地产开发管理的新模式。
而根据天眼查显示,朱明辉于2015年12月23日成立了嘉德旅文(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咨询、项目投资、会议服务、企业策划、设计等。
此外,陈谊于2016年12月16日合伙成立了西藏高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旗下控股子公司为北京建原天地置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范围同样是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业务。
上述几人后来在地产界颇为低调。只是,兜兜转转,他们仍然离不开房地产这一主线。
如今看来,无论是选择在各大房企流转还是创业,最后这一批“中海系”还是在地产江湖中浮浮沉沉,继续摸索着自己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