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购物指南 >

便利店变局2020:区域品牌提前会战 现金流是重点指标

资本降温,泡沫将散,便利店品牌即将面临两极分化。部分现金流充裕,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企业筹谋在跨区域扩张、品类布局等方面寻求质变;而一些依赖资本输血的企业,则遭遇凛冬。

其中加速度较为明显的当属7-Eleven、罗森等日资便利店品牌。相比之前略显迟缓的开店速度,7-Eleven在2019年内新开西安、福州、郑州、长沙等多地市场,罗森也借助区域大加盟策略拓店,表示计划在2020年门店总数量突破3500家。有观点认为,这是日资便利店布局多年,如今进入收割期的直观表现。

当一批日式标准化便利店进入多个区域市场,无疑会对当地本土品牌产生影响。一方面,消费者出于尝鲜心理,会在初期内涌入日式便利店。而后期留客,则是本地化门店与外来品牌在商品、供应链、服务等多个维度的直接对抗。另一方面,日资品牌大多是与当地企业合作布局,待首批门店运作成熟,必然会以加盟模式铺开新店。届时,加盟主如何投票,也是双方面临的又一次考验。而多品牌竞争入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房租、人力等成本高企。

虽然大多数品牌操盘者在谈到竞争时均表示冷静处理,但从其实际操作来看,硝烟早已弥漫。例如西北首家7-Eleven开店时,约在500米距离外的西安本土便利店品牌每一天,也特别针对该商圈两家门店,开展“每满99-50”的促销活动,精准“打击”7-Eleven,一时火药味十足。

可以说,2020年是大部分本土便利店品牌寻求扩张,展开跨区域布局的一年。包括广东天福便利表示将以广东、湖南等网点为基础,向广西、福建、江西、海南等地渗透;武汉Today则在近期开放湖北十六市州加盟,重点向下沉市场渗透;而类似于南昌乐豆家这样,以标准化品牌乐豆家和松散加盟品牌马刻便利双线运作,谋求质与量同步发展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便利店品牌经历过上一阶段的资本热捧,如今正回归冷静,其对于真正适应中国区域市场的便利店形态也有了新的思考。比如说区域分层而治、重审鲜食场景、重视线上平台跨界竞争、尝试对接生鲜、试水社区团购+便利店等变化随即出现。

其中典型观点就像南昌乐豆家便利店创始人杨翔所说,“我依然认为,外资便利店始终是:市场的过客、贴身老师、人才培训基地这一身份,外资品牌也改变不了中国会出现中国自己的7-11这一结论。”

短线“玩家”逐渐退出

长线持有者占据资源、政策利好

说到对2019年便利店业态的感知变化,“热钱变少了。”是多位便利店高管不约而同提到的事情。资本市场的风向改变,是对便利店、生鲜店、前置仓等多个零售业态投资回报价值的重新考量,也影响着不少便利店品牌改变玩法,谋求自有现金流。

简单从数据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至2018年底,便利店行业融资事件达到190多次,在热门投资赛道中排名第三。当时的便利店业态,可以说是资本宠儿,不少创业品牌更是借资本之力,于短时间内迅速铺开店数。但回顾2019年,除了邻几便利获得3000万美元B轮融资、鸵鸟便利拿下3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外,归属区域头部便利店品牌的投融资数量明显下降。

“资本方也慢慢看明白了,便利店的投资回报周期至少在5年以上,不是每家资本都有这个长线准备和实力的。”24鲜便利店创始人顾星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换句话说,资本在便利店领域布局,可以大体划分为长线布局与短线收割两种玩法。其中长线布局即是与便利店品牌协同发展,给予其资源助推,使其有机会成为头部便利店品牌,从而在未来的行业整合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短线投资则诉求更具多样性。例如部分资本实际上是看重便利店可触达消费者的网点优势,希望在此基础上吸纳流量,从而拓展其他增量。这种投资逻辑实际上相对多见,在类似于生鲜店、社区店以及前置仓等业态的融资案例中都有出现。

一位专注于消费领域的投资人也向《第三只眼看零售》透露称,“有时候,资本投的就是人。简单说就是看你在这个行业中是否有声量影响力,能不能拉来下一轮融资,保证我有套现离场的可能。”

但便利店落地经营的难度使大多数短线投资者开始退场。罗森中国董事副总裁张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便说道,“便利店业态的水比较深,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坑。国内几个大佬都曾信誓旦旦要拿下小店,最后都停了,就是因为掉坑里爬不出来了。比如,中国至今没有成熟的租赁市场,租金多少钱,谁都说不清楚,无法监控,这里面就有巨大的腐败空间。”

相比之下,一些长线投入便利店市场的品牌却在“资本寒冬”中提升加速度。比如说7-Eleven是在今年内铺开西安、长沙、福州、郑州等多个区域市场,而本土便利店巨头美宜佳也于近日宣称其门店数达到19000家。

这些便利店长线投资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迎来市场利好。例如柒一拾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内田慎治透露,最早进入的北京、天津两地在第7年时实现盈利,意味着7-Eleven已经摸索出可复制的单店盈利模式以及稳定可控的盈利周期。7-Eleven会在参考此前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将新进区域盈利周期从7年缩短至3年以内,以此提升区域子公司的自我造血能力。

上述模式既定、具备个体化特征,且盈利周期、单店营收等指标明确的品牌卖点,无疑会成为其说服区域合作者的重要筹码,甚至引来政府助推。

比如说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贵阳市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工作方案》中表示:“对成功引进国际品牌在筑新开连锁便利门店达到5个及以上的,给予引进主体一次性50万元的奖励;对国际品牌连锁便利店企业在筑数量达到10个以上、国内百强连锁便利店企业在筑数量达30家以上、本土便利店企业在筑连锁数量超过50家,每新开一个门店且销售数据纳入统计的,每个给予一次性3万元奖励。”

由此可以看出,便利店业态虽然在资本市场上遭遇降温,但从长期布局来看,如今反而是挤出泡沫,留给更多落地经营者的有利局面。

区域品牌提前会战

不再“盲目”推崇日式标准

虽然受资本热捧等因素影响,类似于全时、猩便利、便利蜂等创业品牌曾引来业界关注。但在聚光灯外,一些深耕区域的便利店品牌才真正做着闷头盈利的生意。《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这些从大环境来看相对处于蛰伏状态的区域企业,如今也到了加速发展,进攻核心市场、布局下沉区域的阶段。

此前,一些便利店高管曾有过一个判断,即便利店品牌未来会走向并购整合,但现阶段还是以区域为主发展,成为本区域龙头。例如厦门见福便利、西安每一天、武汉Today、南昌乐豆家、内蒙古安达便利等。但从当下发展来看,区域会战、并购整合或将提前到来。

《第三只眼看零售》近期走访多家区域便利店品牌时,发现其创始人均有向外扩张之意,且大都是此前尚未涉足的新型市场。比如说门店数达到5000家的广东天福便利表示将在2024年将门店数做到突破10000家。并且,逐步升级品牌定位,在对标民生需求的基础上吸引具有消费潜力的年轻客群,最终达到提高单店营收、加速度扩张的目的。

而发迹于福建省县级市福清,目前有300多家门店的汇宁便利,便开始推动 “农村包围城市”计划,相继进驻省会福州、平潭,海南等地,并将率先搭建后台供应链系统、允许一定数量门店预亏经营,从而抢占市场作为其扩张逻辑。

“7-Eleven进入福建市场后,我很兴奋,这意味着福州及周边区域消费者有了培育鲜食消费习惯的基础。而当市场需求出现,相应的供应链也会逐步成熟。”汇宁便利创始人俞晓耀如此说道。

如果说上述品牌是看到了省会市场及周边省份的发展机会,类似于武汉Today则是将下沉区域作为其重点工程。

Today便利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我们最近开放了湖北十六市州的加盟许可,包括荆州、宜昌、襄阳的店都在紧锣密鼓筹备,年前会有一批门店开出,同时也为年后筹备了批量门店,目的就是发力下沉市场。”

这意味着,不少便利店品牌将会围绕重点省市展开会战,加上7-Eleven、罗森等日资品牌协同当地资源进行扩张,相关企业都面临着来自选址拿店、聚客引流、加盟招商、搭建供应链等多个层面的考验。

所谓重压之下亦有良策,随着区域竞争加剧,一些属于本土便利店品牌的个性化打法也渐趋成熟。《第三只眼看零售》注意到,其中核心变化是便利店操盘者们不在盲目推崇日式便利店标准。也就是说,中式便利店品牌正在形成自己的商品结构、品类结构。

就拿鲜食来说,24鲜创始人顾星表示,“盒饭便当等鲜食品类更适合开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市场的办公区内,类似于三四线区域的社区点位,并没有明显的鲜食需求。”南昌乐豆家创始人杨翔认为,“早餐,是外卖怎么做都做不了的。这类场景便利店其实有很多。”而罗森中国是将烘焙作为主攻品类,表示其沈阳店开业后单店销售是上海、武汉等传统明星区域的四倍。其中销售占比位于前列的便是甜品。

在这些便利店品牌看来,鲜食不是不可以做,但一定要找到适应本土市场的品类、场景和点位。否则类似于外卖平台这样的跨界竞争者,便会成为典型的鲜食“狙击者”。

现金流是重点指标

人才、供应链、扩张是关键词

进入2019年后半年后,部分关注便利店业态的业内人士提出一个看法,他们认为日资品牌势头强劲,在面对此前开店迅猛的本土品牌时似乎出现了“西风压倒东风”之意。《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这有部分巧合性存在,但也是日资品牌多年积累的必然结果;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还体现出现金流的重要性。

一位熟悉日资便利店的零售高管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你看7-Eleven今年进了那么多新区域,实际上是因为它们前期一直在和各区域合作企业洽谈,如今逐一落地,属于时机到位,水到渠成。也就是说,本土品牌不需要过分强调危机感,但要注意日资品牌在借力打力方面占据的优势。”

所谓借力打力,是指日资品牌采用区域授权、区域大加盟政策等方式,借助进驻区域本地化资源及实力,从而在硬件投入上降低成本压力,腾出更多资本及精力进行商品研发、管理经营等软实力输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保证现金流的做法,即在管控经营条件下引入外界资本,相比较纯融资关系、资本寻求短期变现来说,更具可控性。

而类似逻辑也出现在本土品牌的日常经营中,即在品类创新等需要重大投入的方向上,引入外部合作者。即保证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减轻其资金压力。比如说天福便利日前与京东7 Fresh达成合作,联合京东友家铺子,开展社区拼团业务,在实体店基础上增加线上下单、到店自提的生鲜服务。

天福便利董事长欧阳华金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生鲜可以成为便利店引流的一大利器,但自己做或是单纯增加生鲜品类,都有可能因损耗太大而导致亏损。尤其是我们不是专业做生鲜的,拉到店里一上架,今天卖不完就是损失。所以,便利店做生鲜一定要做预售,拉来京东7 Fresh也是借助其生鲜供应链及城市配送优势,同时降低天福的投入成本。”

也就是说,在资本降温的大环境下,便利店品牌想谋求发展,保证现金流充裕便成为重要指标,是支持其正常运转、扩张开店,以及寻求增量的底气。

而在此基础上,多位便利店操盘者向《第三只眼看零售》透露,2020年一定是增速扩张的一年,抢地盘在所难免。而各个品牌要做的便是在人才、供应链等方面持续投入。

比如说南昌乐豆家创始人杨翔对此表示,“本土便利店应该回头苦练内功;在区域形成高密度、高日商;在门店密度和管理效率上做更多的努力,有一定的资金和规模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坚定的在供应链上面进行延展(打造独特商品的合作工厂或者专属工厂)。这样才能逐渐在商品差异化、管理效率、单店和整体竞争实力上在未来有一席之地。”

同时,也有便利店经营者提出需要关注市场中的技术迭代者。“我认为便利蜂是很值得关注的,它把收银等环节的人力节省出来去做其他增值服务,并运用数据分析来处理消费者需求,这种数字化应用是传统实体便利店需要注意的新趋势。”一位不愿具名的便利店高管表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