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实
作为现实题材剧的基本盘,都市青春剧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纯熟的工业体系。但类型成熟必然要建立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在经验主义的路径依赖下往往趋于程式化和套路化,致使创作进入窄巷,这也是近年来都市青春剧颇受诟病的原因。
对于创作者来说,若想保持此类剧的类型活力,则应当以现实主义精神和创新胆识进行程式突围,完成对观众的情感再召唤。近期于湖南卫视“青春进行时”剧场播出的都市青春励志剧《我不是购物狂》,通过对青春剧的类型再生产,实现了广泛的人气收割和口碑发酵。
在题材选择上,《我不是购物狂》首度聚焦于当下正酣的购物热潮与新旧零售之争;在人设上,该剧以反类型姿态完成了对“灰姑娘”模式的扬弃;而在价值能量上,该剧则以对奋斗精神的礼赞,对青春成长的雕刻等实现了都市青春剧的意义输出。
多维创新使《我不是购物狂》成为开年颇受瞩目的剧集。从收视率来看,该剧自1月1日播出后,CSM59城收视连续多日破1,而1月8日、1月9日,三域收视均居于同时段第一名。在话题讨论度上,截至目前话题总阅读量为2.3亿,剧集本体话题#电视剧我不是购物狂#总阅读量为1.4亿,而微博大赛话题#女明星旗袍大赛#在“火热参与”版块持续占榜2日,话题讨论量4万+。
题材有新意:
首度着墨“购物狂”
呈现新旧零售博弈
在消费主义语境中成长壮大起来的电视剧,天然地被打上了商品化的胎记,某种程度上说,商品与消费构成了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内驱力,但有趣的是,消费行为本身却一直未能成为电视剧的核心取材来源,由此,该领域也构成了当下剧集市场的题材空白。
与此同时,当下又是一个个体消费需求与消费欲望被前所未有激活的时代,“双11”、“双12”、“618”、主播“带货”,由商家与媒介联袂主导的花式营销,让很多人陷入疯狂购物的漩涡。
“买买买”“剁手党”“购物狂”等行为的背后是这个商业时代的欲望与焦虑,其中值得言说的故事素材俯拾即是,因此,首度聚焦于“购物狂”的《我不是购物狂》,就兼具了题材的新鲜感与元素可看性。
剧中,女主角高杨原本是个富家千金,含着金汤匙出生,从小养尊处优,只知血拼购物,却没有一技之长。然而一夜之间,父亲的突然破产,让高杨从云端跌入底层,为了生活下去,高杨不得不靠自己来养活自己。
随后,她应聘辰明百货成为一名商场导购,利用自己在购物上的丰富经验,为消费者推销商品,逐渐从“购物狂”变身为“工作狂”,从此生活开始迎来转机。
应当说,高杨原本就是一个典型的“购物狂”,而在她的生活出现变故后,她又以商场导购的身份,开始与不同类型的“购物狂”再度产生关联,由此该剧就借助高杨的视角,对形形色色的购物狂欢行为有了丰富生动的呈现,这不仅给大众提供了观照自身的全新体验,也为进一步探讨新时代的消费观提供了抓手。
而剧方也从“购物狂”这一时尚热辣的话题介入,策划了如#孟子义退圈当柜姐# #女明星旗袍大赛# #忘不了的电话号码# #这么说话才是时尚博主#等娱乐向+时尚向+情感向的话题,从而为热度的走高持续推波助澜。
除了对“购物狂”这一全新题材的切入,《我不是购物狂》在类型上也进行了大幅创新。都市青春剧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开放文本,在创作中可以融入不同类型元素,从而覆盖更多圈层受众,《我不是购物狂》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种青春剧的“可延展性”,将商战剧、职场剧等剧集元素纳入自身体系,从而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感。
《我不是购物狂》的另一个创新就是将电商与传统百货的正面对垒作为核心线索。新旧零售的短兵相接和街头巷战,无疑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鲜活图景,《我不是购物狂》可谓第一时间对这个商业命题给予了即时的影像关切。
剧中两位男主角严励、李明澈分别是电商平台易能购与传统百货公司辰明百货的总裁,剧集一开始就是从两家公司为争夺国际知名品牌DKK的中国独家代理权而展开明争暗斗,其中的打折促销战、完善售后服务体系、被媒体断章取义后的危机公关等情节,都极具写实性。
但该剧并未将视角拘泥于两家公司的此消彼长,而是更多的将视野放大到新经济背景下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的协同发展,这就使《我不是购物狂》跳出了个体的一己悲欢,而具有了普遍的社会属性。
可以说,《我不是购物狂》由于紧扣时代热点,从而使得该剧成为热门话题的策源地,据了解,目前针对《我不是购物狂》的传播稿件矩阵,阅读量接近20W+,而观众也积极参与到由剧情衍生的话题讨论中。
如在《里,女主高杨的销售能力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评论中,出现了诸如“女主的花式销售话术太佩服了,看完我都想去做销售呢”“我能说我是在上面学习一些穿搭的技巧嘛”“看了这部电视剧让我对销售又有了新的认识啊”等结合生活的评论。
人设反常规:
对“灰姑娘”模式的扬弃
与“非典型”总裁设定
都市青春剧是剧集市场炙手可热的内容产品,但趋之若鹜的过度“开采”,也使得此类剧的人设陷入同质化的境地,霸道总裁、忠犬男二、玛丽苏、傻白甜等模式化形象造成了类型疲软,不仅情节老套,而且由于逻辑失信而呈现出强烈的悬浮感。唯有创新人物形象,重新赋予其个性化与可信度,才能让都市青春剧重唤生机。
《我不是购物狂》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其反常规的“人设”,这首先就体现在对“灰姑娘”形象的一种扬弃。一般来说,都市青春剧普遍采用的都是“灰姑娘”母题,在“霸道总裁爱上我”“玛丽苏与杰克苏”的叙事路径中,女性通常沦为男性的附庸。
而本质上说,《我不是购物狂》是“反灰姑娘”“反玛丽苏”的,剧中,女主角高杨在生活跌入谷底后,尽管严励、李明澈都先后给过她帮助,但严格的说,她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去一步步解决生活困境与工作危机,并最终实现职场进阶。
从富家千金到废柴萌新再到职场精英,高杨在职场和情感关系中都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以更加平等的姿态掌控自己的命运,这种独立的女性“人设”已与大部分的青春偶像剧形成了鲜明区隔。
除高杨外,严励、李明澈的形象也独出心裁。尽管严励依旧是总裁的设定,但这个角色无疑是“非典型总裁”形象,例如他虽是留学回国的创一代,担任着电商平台的总裁,做着“购物狂”的生意,每天都进行着消费的欲望生产,但他本人却是一个“低欲望”、断舍离的“刺猬男”,平时追求低碳环保、不过度消费的极简生活,同时他又集合了洁癖、强迫症、密集恐惧症等多种特点,复杂多元的性格矛盾体让这个形象饱满富有个性。
而男二号辰明百货接班人李明澈,尽管也有着传统都市青春剧“备胎”温情款款、风度翩翩、睿智多金等特征,但他身上也有着“大型中央空调”的独特属性,近乎对谁都温暖,却让亲近的人安全感缺失。可以说,严励与李明澈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形象设定,但这种反常规的人设却也增加了真实感与亲切感。
价值积极正向:
倡导理性消费观
张扬青年追梦成长
价值观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如何在大众化的电视剧中实现“文以载道”的价值传递,是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都市青春剧尤其如此。《我不是购物狂》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在文本层面进行了形态创新,更在价值尺度上坚守了积极正面的精神底色。
《我不是购物狂》一个亮点就在于对理性消费观的倡导。该剧在呈现“购物狂”消费奇观的过程中,对消费主义盛宴并非一味的放大和渲染,而是通过严励等人反对奢靡之风、提倡适度消费的观念对大众进行正向引导,实现理性的在场。事实上,该剧名称就暗合了主创基本的价值判断,不做“购物狂”而做“工作狂”才是青年真正着力的方向。
同时,《我不是购物狂》还跳出了小情小爱的创作窠臼,从更大格局上对“青春成长”做出观照。该剧slogan定位为“唯爱与梦永不打折”,剧集真正的价值坐标其实是在于奋斗、追梦、永不言弃。
如对“创一代”严励和富二代李明澈的创业过程,《我不是购物狂》既没对之神话,也没有妖魔化,而是以扎实的现实主义态度反映了他所经历的真实困境和障碍,以及内心的希冀和守望。再如高杨在经历生活归零后,没有被现实击垮,而是从底层逆风翻盘,这些均使该剧成为一部年轻群体热血青春的启示录。
《我不是购物狂》饱满的精神能量与时代主潮形成了有效共振,很好的引发青年群体的共情,也塑造了演员较为正面的媒介形象。如孟子义因为“垃圾分类”“最强家规”等剧情的带动,就备受观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