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三江购物经历几轮系统性改造,尤其是2019年经历了从供应链端、门店营运端的底层改造之后,已经初具一个“传统零售在新零售模式下向生鲜社区店”转型的零售模式。
正是得以在2019年的提前改造完成,三江在此次疫情中的整体表现,才能实现特殊时期快速拿出特殊办法,取得特殊效果的成绩。这个成绩有多特别?疫情期间,三江宁波全境内的212家门店生鲜出货量,某天内曾达到900吨。现在疫情平稳期间,也能保持在600吨左右水平。最近三江日常销售1400多万元/天,其中大生鲜就有800多万,业绩占比比约在60%。
通过《零售老板内参》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数据,三江超市单日生鲜900吨的出货量,已经占到宁波全境内30%的生鲜单日出货量。三江在宁波这个城市的民生品供给渗透程度,超过很多城市的本地零售企业。而这种和宁波当地的深层次融合关系,也是三江在全面转型生鲜社区店的三年战略计划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江战疫方法
如上所述,三江在疫情期间曾在某天达到单日最高900吨生鲜出货量,意味着相比平时400吨的量,有着翻倍的增长。但是整个采购端的资源保障,却在成反比的缺失。比如,部分地区由于对进出城司机做14天的隔离,导致很多司机不愿意出城拉货。其他包括蔬菜、面点、冷链食品和米面油,也出现供应端的巨大影响。
三江的采购部门采取分品类的不同做法。工业型生鲜食品部分,包括大米、冷冻食品、面点等,疫情期间的销量都在暴涨。三江在大米品类的措施是,调整以前基地化的做法,将东北地区的大米供应商,直接放弃船运物流,通过从火车、汽车交通运送到三江的大仓,增加的10多万成本,双方基于长期合作的考虑,采取了短期应急期间共同消化的方式,不让零售价受到影响。
冷冻商品受限于上游工厂的封闭,解决方案是从顾客实际需求出发,自己通过大仓联系的大车,直接去食品工厂拉货,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确保疫情期间10天需求的仓储量。直到目前,三江在冷冻面点品类恢复了70%的供货量。没有全面恢复的原因,主要是三江的其他供应商工厂,一来还是优先保障湖北地区的供货,二来这些工厂的工人也没有完全返工。
作为疫情期间备受关注的叶菜类生鲜,三江的做法是采取临时去批发市场搭建供应链方式,补充每天的生鲜缺口。同时还对接了浙江20多个县市的农业部门,一来解决当地因为封路导致的产地滞销问题,二来也能满足三江自己的叶菜货源需求。
解决了货源的问题,解决人员缺失的问题不容易。疫情期间,三江在门店作业、配送、加工等所有岗位,都有缺人的情况。
当然,三江的做法还是那句话,提前准备工作做好了,就一切都有办法了。正月初四(1月28日),浙江境内疫情情况出现告急情况。就在当天,三江提前从口罩工厂抢购了几十万只口罩。
只有每个员工都有口罩,门店才能让员工来上班,门店才能开门营业。疫情期间,三江所有门店,单日要消耗1万多个口罩。
就在除夕那天,门店员工陆续下班回家,或直接返乡过节,导致门店缺人情况严重,只有平时60%的人力。更为严重的是,三江有着全宁波境内做多门店,自然顾客到店数量也多。一些感染确诊的顾客,因为到过三江门店,确诊之后作为密集接触人员,三江门店的收银员就要被隔离。曾有一家三江门店,收银组9个人因为一个确诊顾客来店之后,全部隔离在家。
战斗性减员情况,加重了三江的用工不足问题。疫情期间,累计有近400名员工,因为密切接触确诊人员,而被隔离。万幸的是,截至目前,三江所有员工,无一感染新冠肺炎。
优秀员工所在地区,遭遇封村封路;有些员工家属出于安全担忧,不同意员工来店上班。这些问题,三江通过各种办法解决。通过当地防疫部门开具出行证明,确保员工日常出入;通过缩短营业时间,也要确保门店正常营业。
但是更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员工的自发积极性。
三江的创始人陈念慈在创立之初,提出一个利他型的企业价值观:“让顾客用较少的钱过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三江很早推行的合伙人制度(MT制度),也是疫情期间员工自发踊跃上班的原因。
合伙到什么下沉程度?门店各个品类小组,都有根据年度业绩获得利润分成的合伙人机制。具体实行起来,会根据不同品类的销售业绩和出货量,有区别的设计各个品类的MT制度。
三江每年还有奋斗者评选制度,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奖励年度绩效优秀的员工(低中高层都有),成为三江奋斗者,获得相比员工月薪5-10倍的股权激励。因为这样,三江员工和企业绑定的很稳固,这是三江此次疫情期间人力保障的长期条件之一。
具体解决方法当中,还有单个员工加班的方法。三江配送中心员工平均工作12个小时,最长达到了17个小时,通常从凌晨12点开始优先保障生鲜品类的履约。加工中心的蔬果员工每天工作将近15、6个小时。
或者通过盒马开创的“共享员工”机制来解决。宁波当地供销系统下属有个叫搭把手的废品回收公司,疫情期间停工之后,这家公司共享了几十名员工和几十台车辆,参与到三江线上订单的配送。
而三江为了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也在调整运作体系:将以往需要经过拆零仓,中转仓的作业流程都取消了。所有人力优先保障晚上生鲜的履约,白天再供应门店的干货铺货的供应。
特殊时期,想特殊办法,收获特殊成果。
三江供应链破冰计划
生鲜属于全国疫情期间保障物质供应的主要商品,而生鲜又占到三江门店60%左右的业绩比例。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离不开三江在2019年完成整体战略转型向生鲜社区店的提前准备工作。
还是开头那句话:三江的供应链要把能力建在自己身上。
三江的生鲜供应链,有着“自救”的味道。80%的生鲜基地化,属于2019年三江生鲜供应链的突出改变。大量从海南、山东、云南这些全国生鲜蔬菜源头建的基地,保障三江生鲜价格水平。这与宁波当地零售企业通过本地二批市场拿货,或者从杭州勾庄一级批发市场拿货相比,零售价格和毛利水平都有不一样的竞争力。
很多人熟知三江和阿里、盒马的股权关系。宁波境内目前三家盒马门店和高鑫零售运营海南盒马一样,也是由三江自营;以及三江的三个线上订单入口,其中一个也是盒马APP(另外两个为阿里淘鲜达、三江云菜)。由此,外界会本能猜测,三江和盒马供应链,应该是一体的,尤其是生鲜部分。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三江目前两套供应链,主要部分还是来自自建。三江不能完全共享盒马生鲜供应链的原因,主要是盒马生鲜定位高端、预包装生鲜的定位,不太符合三江的平价超市定位。
还有就是三江所处宁波这个东海边城市的地理特征,以及我们反复??嗦的那句话:能力要建在自己身上。
2019年的三江,初步完成60家门店向社区生鲜店转型的改造。这个改造过程有几个方面:
第一,增加生鲜品类到1200个单品,超过当地菜市场平均800个单品的丰富度。
第二,源头80%比例的大规模基地化,确保生鲜从源头拿货的价值水平之外,还能保障整个流通链路完全自主设计成本流通模型,形成成本模型优化+零售价格便宜的双重竞争力。剩下20%没有基地化的供应链,主要为了抵御宏观波动情况。这次疫情,就是典型的临时应急下的调整应对。
第三,生鲜供应基地化的前期成本投入,必经的内部决策和战略设计,得益于三江创始人陈念慈和新到任的负责人,对于“三年转型战略”的充分论证。一套经过通盘论证和模式设计的规划,才得以让前期投资基地的决策,得到畅通的执行落地。
第四,先行落地门店转型的1.0版本。包括门店生鲜运营标准达到全店日销50%比例,人效达到单日420元以上。
第五,生鲜品类分批次破冰计划。生鲜破冰,给了三江巨大甜头,尤其是水产品破冰。
众所周知,宁波靠海,是个水产海产特别发达的城市。三江此前在门店试水的海鲜水产,曾经找过宁波当地有名的批发商、专业运营商来联营操盘。结果,全部铩羽而归。
因为能做其他水产海鲜的商家,并不擅长做好超市的水产海鲜。这个品类在超市这个场景,要尊重品类选择、活养、损耗、设备维护、成本管理等很多独特的运营规律。加上宁波当地各种菜市场、批发市场渠道的水产海鲜丰富,几乎当地超市端在水产方面都没有摸索出好的方法。
其实,盒马开创的水产海鲜爆品心智,引发全行业模仿的代价,也是一片亏损。还是那句话,供应链能力还是要建立在自己身上。
这么难,为什么三江还是要从水产海鲜这么难的品类破冰呢?因为宁波人爱吃。
水产除了本身固有容易打出顾客心智的功能,在宁波有更容易的城市基础。大多数家庭买菜,都有先买主菜再配置蔬菜的习惯。而在宁波,水产和肉品两大主菜,宁波人更偏向水产。这是一个家家都要每顿吃水产海鲜的城市。
完全从消费者行为出发设计的水产破冰行动,具体落地下来,还有几个步骤和顺序。先解决大闸蟹、小龙虾、梭子蟹(白蟹)的常规品类。然后优化水产货架在门店的面积、设备、道具、人员作业的全部标准化。即便前期有损耗,也要鼓励员工一点点摸索经验做出来。再通过上述的MT制度强化小组作业效率。最后实现毛利水平向利润水平的跨越。比如2019年三江在梭子蟹上可以做到18%的毛利水平,今天就可以冲击24%的水平。
目前,水产海鲜品类在三江单店日销水平保持在2万元左右。其他包括蔬菜、肉品的破冰计划,也依次做起来了。刚才说了,三江的生鲜品类破冰,优先从水产下手的原因,还与宁波这个城市的地理特征有关。
为了重构水产的供应链,三江并不是从批发市场拿货,也不是已经很高级的从码头拿货。而是通过接鲜船的模式,直接从海上拿现货。接鲜船就是那种给出海几个月捕捞海鲜的渔船,提供冰块的送冰船。这些接鲜船去程送冰,返程就正好把海上飘荡几个月的渔船鲜货,直接运回来。
这套破冰计划之所以要强化“必须要把能力建立在自己身上”,在于一个生意的几个爬坡阶段,里面都是坑。第一,你要摸到销售量的天花板。第二,你要摸到水产的品类运营天花板。包括这么养活(避免损耗)、操作、作业加工等方法。第三,你要摸到毛利水平、用工材料等成本的天花板。
这期间,你还需要全链路的把数据能力把控好。全面掌控数据表现之后,这套能力就归你所有了。
除此之外,三江还根据宁波地处周边的供应链现状(比如杭州千岛湖的淡水水产),设计了不同品类的供应链能力,包括三江的冻鲜收储功能。
这就是为什么三江并没有直接复制盒马水产经验的原因。除了策略部分有一些借鉴,这个能力的战术层面并不能依靠别人。
超市线上化的可能性
三江现在运营的宁波盒马3家门店,日销水平保持在180万的水平。三江的3个APP入口,其中一个也是盒马APP。而三江自建的到家即配团队,日均能做到10000单左右的水平。
疫情让全国很多人有这种预估:实体零售在疫情之后,会不会大规模涉足转型线上业务?包括其他有利于这个预估的有利条件在产生:政府部门的鼓励、这次疫情给大多数顾客的手机下单习惯洗礼、整个履约配送模式的简化等。
对此,根据三江现有的状况,可能性并不大。
其实我们也看到了,全国的超市在疫情期间的线上订单暴涨,还是特殊时期一种需求和履约的高度简化机制。这个时间点,属于应急需求驱动,所导致一种特有的卖方市场状况。
还有就是,包括三江单店在内的很多超市,平时订单量占据门店总量比例,其实并不高。很多超市平时日均只有100单线上订单,虽然疫情期间可以暴涨到500单以上,但是很大的增长不能解决总量还是很小的事实。
等待疫情解除之后,所有人回到需求的常态。超市转型线上还是回到生活和生意的本质逻辑:履约模型和财务模型成不成立?
超市的线上生鲜,必须维持25%毛利率,65元客单价,单店日销400单以上的三个指标,才能稳定线上生意的盈利点。这个盈亏点做不到,谈论线上生鲜并不容易。
当然,超市拥有完整门店的零售业态,相比前置仓单品少、客单价低、损耗大的问题,还是有一些优势。超市如果能解决单品数量、损耗率、毛利水平三个基本要点。避免购买频次与客单价属于矛盾,把解法落地在毛利率(毛利率的解法又在商品力),才有一定的转型可能性。
注:本文来源零售老板内参 万德乾,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