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不是一句简单的俗语。
事实上,从公元前3世纪,随着罗马统一亚平宁半岛,一场欧洲史无前例的基建就拉开序幕,地球赤道周长才4万公里,而罗马人却围绕首都修了超过40万公里的高标准道路。
最终的结果就是,密布的道路仿佛后世的地铁线路,以至于从欧洲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最终都能抵达罗马,也自然有了这句著名的俗语的诞生。
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恰恰是因为道路基础实施的无限通畅,才使罗马真正走上繁荣富饶的时代。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恒久不变的真理。从一二战时期的德国工业化技术设施构建到我国刚成立时地大兴土木,全力铺路,在历史的每一个节点中,基础设施都是经济和社会腾飞的最佳压舱石。
这也意味着,完成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构筑,也恰是时代经济质变的前提。而且,速度越快,红利越大。
如今的“新基建”更不例外。更快、更精准、更高效地完成其细分支线的产业覆盖,是时代为移动互联网开出的最后一道难题。
经济腾飞的号角正在被吹响。
“新基建”背后的建设速度
一级市场率先有所反应。
利好面率先转化成股市中的K线。数据显示,自从“新基建”提出之后,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扑面而来,A股相关概念股纷纷翻红。
股市是对政策的最直接反应,基于此,不妨先对新基建进行拆解。
各条支线的脉络足够清晰。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目前,官方广泛提及的“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从产业的角度来分析,除了5G基建是一个颇为抽象化的名词外,其余各个领域均自成一体,彼此独立却又相互影响,各条产业链支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个颇为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没有明确具体的方向,但各地基于“新基建”产业方面的投资已然就位。
截至目前,13个省份相继公布2020年投资计划,投资金额已高达34万亿,相当于2019年全国GDP的三分之一,且这一数字依然在增加中。从投资规模来看新基建比2008年的四万亿更可观。
对于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为在上层建筑定调的前提下,谁能更快地完成对产业的布局,率先构建出完成的基础设施,就更能在下一波的经济腾飞中吃到更多的红利。
前车之鉴已然足够明朗。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山东因为道路规划整齐、通畅迅速成为经济大省,改革开放后广东、浙江因为率先引入互联网的制度模式“一夜之间”身价暴涨……
可以理解为,大方向的排兵布阵更意味着小规模的快速突进,小到一个县,大到一个省,足够迅速地跟上时代洪流,这才是被“裹挟着”发展的最佳秘诀。
企业是发展的最佳载体。细看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从5G到工业互联网,从特高压到新能源充电桩,更能看到的是旧的无效的低能运作方式正在被逐渐摒弃,而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新兴企业的模式愈发成为社会推崇的主流。
以新能源充电桩为例,从全局来看,外界能感受到的是国家对于能源经济的构建决心,从大手笔补贴到公共基础设施的铺设,被选中的一个个车企首先要有互联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路径,从真正意义上摆脱旧的能源运作方式,才能成为国家构建的能源赛道的入选玩家。
再比如5G基建,尽管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三大运营商和华为的主场,但如果放大来看,不难发现,从上游芯片的制作到下游手机厂商的同步迭代,在这个巨大的产业链上,已经有无数的互联网企业与之串联,在5G产业的催化下进化发展。
可以理解为,与其说“新基建”是国家提出的基于七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倒不如说是一次基于现阶段互联网产业模式发展的综合和样本。
唯一不同的是,这个产业样本如今需要被提出,被关注,被践行。
互联网巨头的“下水”速度
阿里率先有所动作。
在3月10日,5G领域迎来巨鳄玩家——阿里巴巴官宣成立“XG实验室”,进军5G,即依托阿里巴巴应用生态,在云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支持下,聚焦5G技术和应用协同研发,并致力推动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研究。
可以理解为,这恰是阿里对于“新基建”的最直接回应,而书面上的另一则声明则是出现在第二天阿里掌舵人逍遥子的发文中,在他看来,“新基建”更可以理解为是新兴产业,一端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
可以看作,这个定位恰恰是对新基建和阿里本身属性的结合。基于在消费市场强大的能力和四处开花的投资逻辑,在新基建的赛场上,可以看成,阿里尽管不是直接赛车手,但却仍是最大的受益方之一。
除此之外,腾讯、百度同样是重量级玩家。
以腾讯而言,基于微信生态的小程序体系以及如今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新姿态,在疫情期间已然证明了自身的产业实力,尽管就目前来看仍然属于“产业新秀”,但依托其强大的流量属性以及TO C能力,更可以看作,它拥有足够多的触角来参与进这场“新基建”的大军备竞赛中。不论是投资,还是产业,抑或是如今逐渐风生水起的企服能力,都已然成为其参赛的筹码。
百度同样如此。更可以理解为,如果说阿里、腾讯是通过间接性的触角来参与比赛,那百度便是直接身处赛场之中。
客观来说,作为互联网人的“黄埔军校”,尽管错失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但如今的百度拥有国内最专业的无人驾驶技术,同时在大数据、AI能力上也是储备颇深。
李彦宏为百度的身位定调。“未来十年,智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标签。而‘新基建’则是让智能经济火箭加速升空的燃料舱。”
更可以理解为,如今的百度,尽管已和阿里、腾讯不是一个身位,但在新基建的产业技术赛道上,百度的技术属性或从某种意义上为其赢得了站位颇为靠前的筹码。
除此之外,三大巨头下水的另一个筹码便是云计算,尽管云计算并不是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之一,但就当下而言,它更等同于是新基建下的“基础设施”,唯有将企业数据进行云化,才能保证后续拓展发育。
除了BAT三大巨头,京东数科、浪潮集团、360、奇安信等更多的公司也在愈发成为这次“新基建”赛场上足够亮眼的存在。以浪潮为例,在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中,浪潮集团的覆盖领域高达6个,已然成为新基建的龙头企业。
除此之外,一个颇为亮眼的案例是,京东数科在近日成立产业AI中心,将自身的全部AI能力进行总结输出,同时基于场景进行进一步落地转化,旨在实现“AI基础设施化”。
在风口面前,没有人能无动于衷,更没有人敢选择无视。
“新基建”打响TO B发令枪
对于新基建,坊间有一个颇为有意思的说法。
如果把新基建比作是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题卷,那么企业便已然化身成其中的一个个答题人,会更可以理解为,企业的答题之路,也恰恰是TO B的建设之路。
这点不难理解,从本质上来说,基于行业改变的最终承载体就是每个赛道的企业,唯有从企业端进行改变,才能串点成线,真正从行业端进行改变。
更可以理解为,相较于互联网上半场的TO C业务比拼,下半场的TO B市场蓝海已然成为新的竞技场。
这诚然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一组数据显示,根据相关机构测算,2020年我国5G投资规模将近3000亿元、特高压投资规模超600亿元、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充电桩投资规模100亿元、数据中心投资规模约1000亿元、人工智能投资规模约350亿元。
显然,与投资数字对应着的则是一个个承担变化的企业,从5G产业链的上下游,到轨道交通的高新企业,再到新能源汽车的丛生林立。每一笔投资的渗透逻辑都是犹如向平静的湖面倒入一碗滚烫的热水,激活所在的产业赛道。
中国有这样的底气和自信,这次疫情就是一个证明。
一个大背景是,截止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实现“一部手机全部搞定”的国家。而这次战疫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等技术的场景应用更是得到了广泛充分的验证。
从前线的医疗AI技术,到深入到社区的健康码工程,再到全民监测的智慧城市部署,在每一条线路上,身置其中的企业都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出发挥巨大动能的产业姿态。
但一个必须要直面的问题是,前景并不能掩盖如今新基建发展的窘境。
数字显示,目前存量PPP项目总投资规模大概17.6万亿元,其中铁公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隧道等)是大头,约7.1万亿元,占比接近41%。而“新基建”项目在17多万亿PPP项目库中,不足1000亿元,占比只有0.5%。
类“新基建”项目,如轨道交通、园区开发、垃圾发电等,在PPP项目库中大约2.6万亿,占比14.7%左右。两者加总大概占整个PPP库的15%左右。
从数字不难看出,真正的“新基建”布局尽管确立,但距离规模化仍然有不短的距离,对行业而言任重而道远,而对于TO B企业来说,这仍然是一条不太容易走的路。
不过,长坡厚雪之下,能够真正跑通、跑出来的企业,也恰恰是最有价值的企业。
刘鹤在《两次全球大危机比较研究》一文曾经写到过,危机不但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作用,也有积极的创新作用,更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大危机不但分配的是一个国家的国内财富,还有国家之间实力的对比。
如今看来,疫情的到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恰是加速了新基建的建设速度,基于不同场景的新技术的呈现也更在反衬着新基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回到当年的历史,恰恰是因为长城的修建,才使得唐朝有了却匈奴七百余里和封狼居胥的资本。
之后,这条军用转民用的道路,随着大汉的商品与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入,才让匈奴、鲜卑、百越、羌胡各族先后加入到大汉命运共同体之中。
时代不同,命运相仿。对于如今的中国来说,新基建也正是一个腾飞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