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俨然已成为科技行业最为重要的赛道之一。
在阿里公布3年2000亿的云计算投资计划后,腾讯紧随其后,宣布未来5年5000亿的超大规模云计算投资计划。特别是在数据中心方面,将陆续在全国新建多个百万级服务器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
业内专家表示,从自建自用满足内部需求,到对外输出云服务提供商用,已经成为BAT等互联网云厂商的标准发展路径。
但这并不代表互联网公司做云就有着天然优势,随着国内云计算竞争进入淘汰赛,一些被边缘化的云厂商往往以关闭退出收场。
今年4月30日,苏宁云商城正式停止运营;5月31日,美团公有云停止对用户的服务与支持。
另一边,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UCloud(优刻得)、金山云、青云QingCloud等一些中小云厂商也在谋求上市,并将其视为“救命稻草”。
与此同时,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新生代也开始“闯入”云计算领域,自建云数据中心,推出云服务相关产品。
在历经云计算爆发期的红利之后,头部玩家竞争升级,中小云厂商或是倒闭退出,或是IPO上市,还有“后浪”突然闯入,似乎整个云计算赛道正在酝酿着新一轮变局。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据“中国云计算第一股”UCloud财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由盈转亏,净亏损2556万元,同比扩大696.2%;扣非后净亏损2959万元,同比扩大802.1%。
“美股市场纯云概念第一股”金山云的财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净亏损3.32亿元,同比扩大64.65%。
正在冲刺科创板的青云在其招股书显示,该企业3年累计亏损了4.36亿元。
UCloud、金山云、青云进行上市融资,一方面能够获得资本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品牌。赛迪顾问大数据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姚学超对创业邦表示,“从目前大环境上来讲,资本正处于下行周期,云计算企业能上市就尽快上。”
根据招股书,金山云2019年营收为39.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4%。青云2019年营收为3.77亿元,同比增长33.7%。UCloud的2019年财报显示,该公司营收为15.1亿元,同比增加27.58%。
那么,他们的营收增长相比竞争对手跑得算快吗?
阿里云在截至2020年3月的财年收入同比增长62%至400.16亿元;腾讯云2019年的云服务收入已超过人民币170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市场;华为云全球IaaS市场排名上升至第六,增速高达222.2%,全球增速最快。
中小云服务商虽然市场营收也在增长,但相比头部厂商增长相对缓慢,并不在一个体量上。借力资本市场,他们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做大做强。
对于整个云计算行业来说,高投入、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都是绕不过的门槛,就连国内第一云厂商阿里云也尚未实现盈利,而世界排名第一的亚马逊从开始投资到实现盈利,则用了大约20年的时间。
阿里、腾讯作为国内互联网巨头,其自身就有丰富的云计算应用场景,再加之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在服务器等硬件成本的投入上,与供应商也更具议价能力。
而反观中小云厂商在这方面则很难占到“便宜”,这也反应到了其营收增长承压、净利持续下滑。
金山集团董事长、金山云董事长雷军就曾坦言:“金山云下一个当务之急是什么?是在未来几年中怎么获得增长。因为云服务公司的规模效应非常明显,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我们才会在一个比较舒适的位置上,所以做大规模将会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青云、UCloud都成立于2012年,属于国内最早一批将云计算商业化的厂商,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客户基础和存量市场。姚学超谈到,他们每年只需要拓展少量的用户规模,也能够维持基本的增长,然而爆发性增长是很难实现的。
图源:IDC《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下半年)跟踪》
据IDC报告显示,阿里、腾讯、中国电信、华为、AWS位居IaaS+PaaS市场前五,在IaaS+PaaS市场总体占据76.3%的市场份额,在IaaS市场总体占据77.5%的市场份额。
在2019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集中度依然很高。
与全球云计算市场发展格局类似,中国云计算赛道的“马太效应”正在越发明显。阿里云在国内云计算老大的地位无可撼动,但第二名之争则更为激烈,近来华为云的快速增长大有赶超腾讯云之势。
姚学超对创业邦表示,相比互联网厂商,华为自带的ToB基因优势明显,长期为政企提供服务,拥有可观的客户基数,客户资源也相对优质,未来云也会逐步替代ICT服务。
目前,华为云正在全面发力混合云和私有云,年增长超过100%,已经和腾讯云份额相差不大。
中国企业上云到了最“难啃”的阶段
从国内来看,在前几年公有云的爆发增长期,上云基本还是集中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
而在这波发展红利过后,适合上云的企业开始变少,云厂商特别是中小云厂商的日子则越来越难过。
目前,阿里云和腾讯云的主要营收还在于公有云,从2016、2017年开始,相继推出了类似于私有云的专有云产品,开始把重心从公有云向私有云进行过渡,试图以此撬开传统IT厂商所占据的政府、金融、大型企业的市场。
主流云厂商也都具备了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在内的全栈能力,根据不同客户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来匹配自身的能力,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
但事实上在中国,大型企业上云仍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根据投资管理公司LD Investments和美国国家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的分析称,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市场,但仍仅是美国(世界最大)的十分之一。
云计算仅占中国IT支出的2.7%,IT支出又仅占GDP的1.4%。相比之下,美国的云计算占IT支出的11.4%,IT支出占GDP的4.7%。
图源:Statista
姚学超表示,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企业的上云率只有大约20%,很多企业对于上云还是持谨慎态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些大型传统企业IT架构往往比较复杂,业务量庞大,上云是一个非常繁复的过程,牵一发动全身,如何能够安全、稳定的迁移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迁移数据上云,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甚至企业正常的经营是得不偿失的;
大型传统企业业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所需要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基本上不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因此,企业机房里以往所购置的服务器、存储等硬件,基本上就能够维持正常的应用。
而互联网公司的业务量往往会波动较大,例如,饿了么近期就将旗下所有业务系统、数据库设施等全部迁移到了阿里云。
高峰期饿了么可在阿里云上快速扩容,可以支持1亿人同时在线点单,低峰期则可以释放算力,每年节省上千万元,同时动态规划最优线路,让外卖更快送达。
互联网公司能够充分利用云计算弹性伸缩的特点,节约成本,而对于诸如制造业和工厂等传统企业,业务量相对稳定,不需要用到云的弹性资源,因此对于上云往往“感知不强”。
“云不是万能的,有些行业适合上云,但有些企业、行业上不上没有本质区别”,姚学超对创业邦说,云提供了一种计算和存储的能力和资源,企业自身的IT资源和能力如果已经能够满足需求,那么这些行业、企业就没必要上云。
在大型企业中,金融、政府、高校等行业的上云步伐正在加快,但出于安全隐私性要求,往往通过部署私有云来满足业务的发展。
信天创投合伙人蒋宇捷也表示,云计算的商业价值还有待继续挖掘。云计算目前的趋势是传统企业的IT架构都在加速向私有云、公有云以及混合云迁移,像银行、能源、电信等重要行业都具备这样的趋势。
从行业细分市场的规模、丰富程度、核心技术等多个维度来看,中国云计算的普及与美国仍然有不小距离,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巨头纷纷重金加码,“后浪”闯入布局
借势政务上云和“新基建”,云厂商正在推动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上云运动”。
随着数字中国、数字政府的推进,政务上云成为热点,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是阿里云、腾讯云还是华为云,都在“拼命”争夺这块大蛋糕。
数字政府是个长周期的市场,业内普遍认为,建设周期至少10年,阶段性成果最快也要3到5年。美国有三分之一的政务项目以失败告终,可见挑战非常大,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独揽。
各玩家在其中往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强调多赢、合作以及兼容。
基因决定玩法,从河北政府分别与腾讯云、阿里云签订的合作协议就可以看出。
对腾讯云偏向于“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从“一网、一门、一次”延伸到政府服务的多个层面,但对阿里云明显偏向于产业云以及数字产业的扶持和孵化,这其中有当地政府对新兴产业、当地经济及就业拉动的思考。
相比腾讯的微信和小程序,阿里的钉钉、支付宝和高德地图,以硬件起家的华为在应用入口上存在明显短板。但其强项在于产业资源对接能力,让对政府业务有深度了解的合作伙伴去做应用。
新基建的“破土动工”,也让云厂商开始加大新基建领域的布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加速发展,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无疑需要高速的计算能力,占用大量的云计算资源,这也将推动云计算产业持续增长。
图源:创业邦,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阿里在今年4月宣布未来三年再投2000亿,布局包括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等在内的新技术、新基建。
5月,腾讯同样宣布将加码新基建布局,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并随后首次公布AI新基建“一云三平台”架构。
华为则持续在5G、云、AI、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发力,参与新基建建设。
今年以来,云厂商纷纷加速投资建设云数据中心。
云计算最终还是要以硬件作为支撑的,没有硬件就不能谈云。根据赛迪《“新基建”发展白皮书》预测,大数据中心将带动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22年会带动相关投资超3.5万亿元。
今年2月,阿里云位于华南地区的河源数据中心正式开服,截至目前,阿里云在全球部署了200多个数据中心。
今年5月,华为云在贵安的数据中心正式封顶,预计年底完成交付。同时,华为云在抚远的大数据中心项目也已签约落地。
7月3日,腾讯云在华南布局的清远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式开服,整个数据中心集群规划容纳服务器超过100万台。
在各大巨头竞逐新基建,重金加码云计算之际,一股新生代互联网的力量也正在云计算领域蓄势待发。
今年6月,快手智能云大数据中心项目签约仪式在快手总部举行,该项目落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投资达百亿元,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
据悉,乌兰察布大数据中心是快手第一个自建的超大规模互联网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体量在业内仅次于腾讯、阿里巴巴,将由快手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独立完成整体的概念设计。
在快手宣布建设乌兰察布数据中心前,快手智能云(乌兰察布)科技有限公司在5月注册成立,为数据中心的运营实体。据快手透露,其自建智能云数据中心且成立公司主要是考虑到自身业务发展,提前为构建业务生态布局。
快手此次乌兰察布数据中心的定位在于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业务涉及技术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未来还计划在华北、华东、华南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满足中长期发展需求。
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落地都要依靠云计算。
姚学超对创业邦表示,随着快手业务量越来越大,每天产生、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如果仅仅通过公有云资源肯定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开支。自建部署云,在一定程度上会和购买第三方云服务基本持平甚至更便宜。
其次,自建数据中心还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第三方往往通过云的使用量就能判断出业务的增长情况,这对于大公司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字节跳动也从去年释放出入局云计算领域的信号。
6月22日,字节跳动推出了一款名为“火山引擎”的企业云服务平台,并且在2019年11月就注册了名为“字节云”的微信公众号,其账号主体是北京飞书科技有限公司,为字节跳动全资子公司。
据悉,“火山引擎”就是原来的“字节云”,“字节云”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内测,今年2月份开启小规模公测,并正式更名为“火山引擎”。
创业邦了解到,火山引擎的产品线覆盖了视觉智能、数据智能、多媒体技术、智能推荐等多个方向,既有支持私有化部署的产品,也有支持SaaS的产品。
其实在去年,飞书就上线了名为“轻服务”的小量级云服务产品,采用一体化的流程,为开发者将提供服务器部署、联调测试、线上运维等服务。
与此同时,字节跳动旗下的另外一款产品“图虫”也上线了企业云服务,整合了图片存储、分类、成员管理、权限控制、数据统计等功能,是一款为团队打造的高效率、便利的企业私有的云图库。
从这一系列动作来看,字节跳动似乎正在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落子”,试图打造一款与巨头错位竞争的云服务。这也符合其CEO张一鸣一直以来的打法,一旦看中某个领域,就进行多点布局,哪个产品跑得最快,就集中资源去扶植它。
对于这一举动,姚学超认为,字节跳动实际上拥有一定机会,由于自身体量很大,如果做云的话其体量将超过金山云。但从目前市场格局而言,对于新进入者很难切入,即便以华为的实力,在云计算领域也需要布局多年才进入头部阵营。
但就快手、字节跳动来说,相比阿里、腾讯的ToB基因更弱,因此其自建数据中心,更多的还是为自身的生态体系服务,短期内大规模为市场提供服务的可能性还不大。
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公有云服务市场集中度已经较高,后进入者需要有巨大投资、持续的战略布局,以及经受很长一段时间亏损,才可能在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
写在最后
前几年,云计算厂商之间为了争夺用户,常常大打价格战,有的厂商一年一降,有的厂商甚至一年降几次。
而现在,各个云厂商的价格已经很难拉开差距,价格不再是主导因素,用户更关注的是,上云之后是否能够保证业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是否能够获得更多附加价值。这些都成为了当前云厂商的关注点。
无论是“前浪”,还是“后浪”,只有“苦炼内功”才能在云计算赛道上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