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关键结论:
- 因为大部分年轻人是独生子女,既需要社交,又可能会有一点社交恐惧症。他们在接触线下朋友,或产生共同兴趣爱好时,很难有长久时间去交流。
- 社交关系的密友沉淀,根据交互的频次、时长等产生内容交互。因此,Soulmate进度条对用户来说是蛮有趣的一个方式。
-70后像大院,社交边际很近,靠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产生社交连接。80后处于变迁中,社交关系有了同城或异地交流的方式,在线上和线下传递社交关系。95后、00后从出生时就已经跟互联网产生了连接,一开始就接触了这种看不到的场景,并产生认知。
-95后、00后既对于价格很敏感,又愿意消费有故事理念、有情感连接的商品。
在看社交市场时,Soul都会是一个在未来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产品。这个年轻人扎堆的社交产品,在兴趣社交这些不同维度中,会迅速成长到不容忽略的地位上。
见实曾一篇篇翻阅这家公司50多个真实的用户故事,看到他们的表达、消费需求,完全不同。
可以说,从Soul的维度上看年轻人的需求、行为习惯,背后孕育出的不一样的商业机会,都值得细细琢磨。这是一个颗粒度更细、更直观的观察平台。
加上近期(甚至一直以来),许多品牌都在加大投入年轻人市场。因此,怎么理解新一波年轻人,及了解他们怎么社交的,都会帮助到无数企业,无数创业团队。这也是见实邀请到Soul副总裁刘帆在“见实大会2020”及见实私享会上做深度分享的原因。欢迎在见实大会上面对面深聊,会有更多脑洞激发。
一边体验,一边听他平台鸟瞰视野中的所见所闻,一定会所得更多。好吧,前情少叙,先和Soul副总裁刘帆一起坐下来聊聊他的观察。然后,我们大会上继续聊。如下,enjoy:
见实:社交一直是公认的大机会,但也很难杀出来。你们怎么确定Soul这个需求,又怎么确认是一个好机会?
刘帆:早期大家可能会通过实时通软件讯,实现信息传递和内容发布,但实时通讯软件会给用户形成一个固化的场景,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的全部交流都在这种熟人关系圈中。
熟人关系圈形成之后,反而会对用户造成无形的社交压力,年轻人在发布内容时,反而不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了。创始人当时去洞察用户需求时,考虑到需要这样一个产品。这种需求在不断被验证中,逐渐变成刚需。
初创阶段我们也有很多程序bug,但用户并没有流失,反而会通过截图告知开发者,这帮我们的初创团队建立了很大的信心,并一步步将项目做大。
我们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孤独的人。希望Soul并不只是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而是形成一种情感陪伴,还能尽情抒发自己的一个乐园。
见实:最开始玩Soul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刘帆:就是年轻人,相对比较高知的人群。这些用户没有适合的社交产品找到同好,并且交流和表达自己。
见实:现在呢?我看到一个数据,说95后渗透率达非常高。
刘帆:1990年到2000年之间大概有两千万出生人口,集中到的95后这个阶段,我们确实解决了很大这部分人对于社交和交流的需求。因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既需要有这样的社交,又可能会有一点社交恐惧症。他们在接触线下朋友,或产生共同兴趣爱好时,很难有长久时间去交流。
我们整体来说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产品,用户主要是18岁到28岁之间,也包括28岁到35岁这样用户群的加入。从城市分布来说,以一二三线为主,现在有一定下沉。女性比例应该算占比挺大。
他们希望会有一定的社交距离感,而不是认识后就要聚在一起。这是Soul在目前洞察用户诉求时的一些理解。
很多用户在Soul上长时间浏览或关注的习惯,会看一下同是年轻人,对方在干什么,同样爱好的朋友在做什么,是不是可以一起去共同做什么?通过这样形成了乐队、朋友,甚至创业项目。
见实:用户在其他大平台打的标签基本都是旅游、音乐、读书、看电影之类,都很趋同。你们怎么解决个性化标签、怎么精准匹配?
刘帆:第一,我们强于数据,有很多算法。如前期用户性格测试加上用户一些相关体验,会更加适合匹配到他需要的朋友。
第二,很多平台用户秀自己照片是很正常的事,不过,Soul的大部分用户发自己照片时会有意避让不直接拍自己的脸。不管功能导向、场景呈现,我们都尽量让用户更多以三观交友,而不是简单看五官交友。
见实:用户关系从Soul到Soulmate,从陌生到亲密,背后有什么机制吗?
刘帆:从聊天角度来说是一个社交关系的密友沉淀。双方根据交互的频次、时长等产生内容交互,有一个Soulmate的进度条。我们其实不希望以数值来做表达,Soulmate进度条对用户来说只是蛮有趣的一个方式。
见实:形成Soulmate意味着什么呢?
刘帆:形成后会有一个两人空间,发的东西相互可见。当然,我们Soulmate不一定是情侣,也可以是朋友。
见实:现在大家讨论95后或者00后很多,外界对这个人群的看法有什么误区吗?
刘帆:对于很多东西,00后或者95后是希望去探索,希望是一种相对轻规则的、有趣的或有创意的东西。年轻用户在表达自己时,希望自己是被关注的。
如果反推到这些体验背后的产品,我们希望用户在体验到每一个点时都有这样的感知,或心智连接。某种程度上,我们也保持一个非常高效的产品迭代,因此传播上希望用户真正认知到Soul带来的用户体验的价值。
如果从Soul看,年轻人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在讨论古风、哲学、文学,有更加多元需求。90后或95后在表达自己时会更加多元化,都有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愿望,只是说他们在不同的点上有更大的、不同的动力。
70后像一个大院,社交边际很近,靠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产生社交连接。80后处于变迁中,社交关系有了同城或异地交流的方式,在线上和线下传递社交关系。
95后、00后从出生时就已经跟互联网产生了连接,一开始就接触了这种看不到的场景,并产生认知。他们不一定必须要沉淀线下社交关系,更多在线上保持一个不见面的聊天、一个非常高度活跃并且能相互信任的关系。
见实:现在的95后、00后更喜欢直接?
刘帆:对,确实就是一个碎片化过程。相比于早期公众传媒,手机是一个很碎片化的东西,在传递信息时就非常碎片化,让用户在一两分钟产生认知,既而选择、产生消费购买,都意味着产出的内容或表达时更点状化。用户接触的东西会很多,在心里有很强的对比和衡量准则。
95后、00后对于价格还蛮敏感,在这个基础上追求个性化,所以很多产品需要带有文化理念,带有很强的故事背景。在年轻人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即使某商品的价格很高,他们仍然会在上面产生消费。他们既会精打细算,又对于有故事理念、情感消费的事物愿意投入。
见实:你们怎么保证自己一直满足这些年轻人的需求?还会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人群?
刘帆:年轻用户在平台上有非常多表达,他们提供了很多思路和想法。我们也会关注用户趋势,通过市场、调研,相关行业数据做一些洞察和理解。以及,和用户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都能触动更多点做优化和调整。
见实:这会有什么维度吗?
刘帆:一方面是创新,就是有没有新的且有价值的东西带给用户。第二是数据驱动,有更多的数据评估和实验去观测或调整,给到更符合用户需求的点。第三是品牌的心智理解,让更多用户接受Soul、认知Soul,更多知道Soul是什么平台,产生这样的连接。
见实:除了产品迭代,在获客、留存和变现方面有什么主要策略吗?
刘帆:在未来更多跟用户产生连接,多元化触达,这是我们希望做的事。某种程度上也希望有更多品牌声音,真正跟用户能点对点接触,跟用户形成更好的沟通。
对于留存,我们需要保证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中间当然会有各种问题,但怎么样在产品策略上快速有效调整,优化用户反馈的通道,都意味着用户留存上的提升。
关于变现,我们现阶段还是非常克制,商业化是顺其自然的,当用户觉得需要去表达,需要去使用时,才会去触达,而不是说非常强势让用户付费。
见实:在社交产品的变迁和迭代过程中,哪些维度的内容是在变的?
刘帆:当然用户的群体在变,随着用户群扩大,会出现年龄偏大的用户或者下沉用户。
内容发布也更多元化,用户使用Soul的角度更加多元化。伴随功能不断提升,用户在Soul里会有不同体验,发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如果说不会变的,可能是用户心理需求的底层,他们有交流需求、认识更多朋友的需求,这些是不变的。
见实:用户在Soul上有没有冒出新玩法、新现象或者新的语言体系?
刘帆:我们一直在考虑一些新功能,可能会根据用户诉求做一些新的、特殊的功能。如语音匹配、脸基尼功能、群聊派对等,都是一些创新方式满足用户不同场景的需求。
还有用户自创的语言体系,他们会在上面分享很多个性、有意思的故事,确实他们把Soul当成一个“树洞”,作为记录自己生活的载体。特别是用户发布频率很高,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做内容塑造,把他们的一些真实故事做发布。
见实:国内社交产品会有什么发展吗?
刘帆:社交形态更多伴随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及硬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最早期从PC到手机端,现在还有可穿戴设备,后续还会有更多元产品出现,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的社交需求。现在,国外一个用户可能会同时运用四到五款社交产品,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如果说我们抓到机遇,主要是洞察了95后、00后的用户需求。他们从出生之后就对移动互联网有很大认知,通过移动互联网认识不同事物,当然也包括社交。他们对轻量化的、内容有趣的、表达真实的产品有需求,Soul有这样的基因和沉淀。
见实:Soul在不同过程中有几个用户暴增的阶段?
刘帆:我可以分享我们的用户来源,第一,产品本身会出现一些新功能、创新玩法,伴随出现用户新增。第二是用户自身分享,会带来新增用户。第三,我们更多会跟目标用户一致的品牌合作,达成互惠共赢的结果。
见实:所以,你会怎么跟人介绍Soul?
刘帆:Soul是一个年轻人交流的乐园,用户在Soul平台上可以零负担地表达真实的自己,不管是喜悦的一面,还是排解孤独的一面,都会得到更多善意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