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书阁(需求面积:650-2000平方米),前身钟书书店,按时间来讲,已经是创办25年的老牌了。当人们谈及起中国文化产业的丰富发展历程,2011年的那场互联网大席卷,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社会变迁下的实体书店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而钟书阁依然驻守在风雨之中,更在2013年至今的8年间,建设品牌、设计转型、走向全国连锁。如今,钟书阁每每新店开业即饱受行业内外高度关注,其“一店一设计”、“最美书店”等独特的空间印象常常被人反复提起,一直是多维领域中的大热IP。
9月19日,钟书阁都江堰店惊艳亮相,店内设计更魔幻、更极致,迅速成为热门打卡胜地。
(都江堰钟书阁)
异于传统书店的风光意象,店内书架墙蜿蜒纵深,在钟书阁标志性灯光和镜像效果下,恢弘的都江堰水坝经过艺化变形为书墙,蔓延向上,高耸巍峨,似历史文化建立起的超级城墙,既作为承载书籍的功能载体,又搭建出宏大壮阔的围合式洞天福地,呈现出了如哈利波特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一般的梦幻空间。
最美书店/以设计演绎时代文化
(北京钟书阁老佛爷百货店)
而在几个月前,钟书阁北京老佛爷百货店与宁波店的相继开业已经充斥大众视野,让更多城市的读者真真正正体验了一把被“书海”环绕的超现实感。短短数时,钟书阁都江堰店正式开业,与所有分店相同的是,它仍然拥有海量藏书;而不同在于,当你走进这间钟书阁,窥见的是另一番前所未见的宏大图景。作为符合现代先锋个性与艺术时尚表达的文化产物,钟书阁设计所彰显的时代气息,吸引越来越的读者和旅客,也萦绕了无数故事与记忆。设计鬼才李想的倾力执笔,赋予钟书阁独有的设计美学与品牌文化,让书店的价值早已不可估量。
每每来到一个城市必会迎来大众打卡的钟书阁,仅仅是间“最美书店”吗?
如果说2013年还没有“网红店”这一名词概念,设计师李想只为做金浩老师想要的最美书店,那钟书阁深耕到今天,我们理应剥离网络作用下+的喧嚣标签,撇去汇集的攘攘人流与灼灼目光,窥探设计外至内的深层思考与蕴意。
最勇书店/设计转型,逆流而上,
(钟书阁泰晤士小镇Ⅰ期)
回到2013年,街边的钟书小店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勇转冲击为契机,变亏为盈。钟书阁首店的一炮而红,让申城人惊叹的是其意想不到的设计格局:书天书地的次元圣殿,绚烂多彩的儿童书馆,万花筒中的大千繁华... 它与众不同的设计模式,包含了设计师对“书店”的理解与再造,当然也战略性的商业谋划。
在当时传统书店的建设队列里,创新观念先行的突破式设计还不多见,何况是使用图书产品和镜面来盈满精神空间的情绪与氛围,一度刷新大众的审美认知。大胆的手法衔接理念的深化,继而儿童阅读区、举办交流活动等多样功能应运而生,用户体验被注重及满足,钟书阁的品牌价值很快通过设计的落地深入人心,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群体和媒体曝光,更重要的还有来自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中国实体书店转型的标杆,以设计成功转型的钟书阁矗立崛起,继而挖掘出更多追求的可能性。
(钟书阁杭州店)
书店要依循城市公共生活的迭变而谋求发展空间,走出上海的钟书阁也在自我迭代。当钟书阁杭州店2016年在G20峰会期间走进世界人民的视野,扬州店被编入印度小学教材《Life》,重庆店的山城幻境刷爆朋友圈,以及溶洞世界贵阳店再登人民网等,摒弃单一的场景设计,在地文化的新内容融入、“书店+”模式的多元鲜感让钟书阁得以始终保持热度,源源不断的客流也激活了书店坐落的商业综合体。
在市场未来不明朗的态势下,以钟书阁为代表的新型书店逐渐涌现,这些斐然成绩带动文化产业的重启和回暖,人们也开始相信无论处境艰难,亦能发光的设计力量。
最稳书店/疫情之下,新店新面貌
2020年伊始是另一次危机来临,不少实体书店走向穷途末路,关门停业,但钟书阁很快恢复营业,稳步中继开新店,每间新店皆异于人们的惯常印象,设计依旧是钟书阁再创新的源生力量。
(都江堰钟书阁)
可以看到,不论是北京老佛爷百货中的古典园林,宁波东海之滨的山岩肌理,广州百年老街上的岭南风情,还有都江堰的恢弘水坝与山城水色,每间店都成为最新的在地名片,并向更广阔的界域传递着影响力。它的设计已成为时代剧变潮流中的一个艺术“表达”,令书香弥散汇融城市生活,每至一地,为遇见更多爱书的读者,每开一店,也给整个行业累积信心与希望。只要走进门内的另一世界,它便道尽一场浪漫理想与美好向往。
由钟书阁转至它背后的设计,对于深耕文化空间的设计师李想来说,塑造空间美已然是本能,核心理念与设计策略更显智慧。从追求空间功能与美学的平衡规划,品牌、空间与人的情感互动,再到满足书店作为商业空间的品牌传播需求,李想总是稳坐思考者之位,居于多维视角去践行钟书阁的设计服务和出品,这种匠心坚守和使命感也因此成为她的设计价值,式钟书阁的惊喜设计不触达新的地域与群体,引业界侧目。
从2013年的最美书店,到如今成为实体书店之光,钟书阁不仅仅是承载阅读的精神乐园,更是在这一打破庸常的空间里,显现出了一种最好的生活状态,那就是“书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