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诈骗不法分子花样百出,为何能屡屡得手?归根到底,还是有人因贪小利而失大财,掉入“馅饼”背后的“陷井”。
3月16日下午4时许,科尔沁区公安分局明仁派出所接到科区某大型超市报案,称一名男子持面额1000元的假购物卡到该超市消费。3月17日上午9:20左右,就在明仁派出所部署安排警力之时,再次接到该超市报案,称又有两名男子持千元假卡到店消费。
警方2小时追查到15名涉案人员、1600余张假卡
随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通过对使用假卡的王某、于某、周某进行循线追踪,目前查到涉案人员15人,火速追回面额1000元的假购物卡1600余张,涉案金额超百万,牵涉上述3人的家人、员工、朋友、同事、亲戚、孩子同学的家长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所有线索都指向25岁的科区男子张某。
在随后的两个半小时里,派出所传唤了多达11名涉案人员。在充分掌握确凿证据后,当日中午12时左右,张某被传唤至派出所。其承认制作出售假卡的事实,但辩称假卡是用于周转,只为“保证手里的现金流”。
事实上,只要稍加留心辨别,真假购物卡的差别很大:假卡附有保护膜,边缘毛糙,卡表面光洁度差,印制粗糙,卡背面的二维码不能识别,密码涂层及磁条均是印上去的,用的都是同一个条形码。
就目前警方掌握的信息来看,在15名涉案人员中,除1人起疑推迟订购外,直至案发前,其他14人仍对张某深信不疑。
高买低卖3000余张真卡——只为“放长线钓大鱼”
经查,2019年12月初开始,在科区某家具城打工的张某向同事和朋友散布消息,谎称自己通过“特殊关系”收购到大量科区某大型超市购物卡,对外七折至七五折出售。
通过试用,证实为真卡后,有人开始每张加价50到100元卖给亲友。然而,哪儿来的所谓的关系?不过是张某自导自演的闹剧罢了。他是从超市高价买卡,然后低价出售。
今年2月初,张某辞职。春节前后,买卡人数持续增加,为了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张某放出消息:“购卡数量低于50张概不受理”。为了凑够订购数量,“中间商”们开始拼单,还有人通过某网络平台发布卖卡信息。如此一来,卡的销售数量很快飙升到3000余张。至此,大家买到的都是真卡。
高某、韩某、常某姐妹曾多次帮张某去超市实名购卡,几次忍不住问他,“买卡明明没有啥折扣,你咋赚钱?”张某总是故作神秘地告之:“你只管先买卡,我能通过内部关系拿返点。”
平日里,张某总有意无意地让大家知道:“我舅舅是某法院领导。”“最近刚通过司法考试。”“过段时间,我就要去检察院上班了,哪有时间捣腾这玩意,你们要买卡的赶紧啊……”
他没事儿就到检察院门口溜达一圈,拍几张照片晒晒朋友圈;他开着价值200多万的车;他出手大方,从不跟卖卡的中间人斤斤计较;有朋友要购房买车,他也是“有求必应”,只不过要先收定金……
而事实是:“豪车”是租来的,经常给他开车的“司机”,不过是朋友帮忙而已;至于他通过微信朋友圈晒出的信息,什么销售委托函、消费卡预购单、《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盖有超市所属公司印章的文件等等,统统是伪造的。
通过查看张某的手机,民警发现,前一段时间,张某还卖过口罩、体温枪。由于根本不存所谓的低价渠道,他照旧是高买低卖。而目的只有一个——笼络客户,骗取他人的信任。
谎言被戳穿——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按照张某的说法,“由于真卡都是高买低卖,近期销售数量未达到预期,才导致了现金流断裂。”
其实,只要通过简单的推算,结果不言自明:即使“卡商”购卡都是全额预付,也难以堵住越来越大的窟窿。加上张某平日里大肆挥霍,案发前,他已欠“卡商”们千余张1000元面额的购物卡。
眼看就要露出马脚,张某脑筋一转,火速联系某复印社赶制出一批“购物卡”,自3月15日开始,用来给付“欠货”及出售。
为了瞒天过海,张某一再叮嘱:这批卡来自沈阳、长春等地,属于跨区域销售,因为卡还未加磁,3天内不要撕掉保护膜或使用。
通过调查,警方确定张某于近日一次性印制了4000张假卡,目前,除追回的1600余张外,民警正在全力追查其余卡片的去向。3月18日,因涉嫌诈骗,犯罪嫌疑人张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紧急提醒广大市民:如近期发现疑似假超市购物卡,请立即到明仁派出所报案。(记者 李晶)